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人。《韵编》与《中原音韵》分韵与撰作体例均相同。只是把周书的“歌戈”改为“哥戈”,“侵寻”改为“寻侵”,“皆来”改为“皆莱”。周书“东钟”“庚青”两韵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东钟”韵;“歌戈”“萧豪”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萧豪”韵;此类改动可能是因为实际语音有所变化。《韵编》“东钟”等八韵,有三十处五十三个字注“收”。这些字与其他同音字来自《广韵》的不同韵部,这些字在《中原音韵》里往往排在同音节的其他字后面。《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七条云:“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本声”指本韵部的主体,如“鱼模”部中来自《广韵》“鱼”、“虞”、“模”三韵的字;“外来”指来自其他韵的字,如“鱼模”部中来自“尤”、“侯”、“屋”、“沃”、“烛”、“没”、“物”、“术”等韵的字;这些“外来”字收在“本声”字下,但不别立名头。对这些“外来”字,卓氏一一注以“收”字。卓氏的标注虽然不是新发现,但它标示出周德清排列同音字的规则,而这些“外来”字往往是语音变化的标志,卓氏的标示,为研究元代实际语音变化提供了方便。《中原音韵》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但《韵编》却把“平声”分为“阴字”、“阳字”、“阴阳字”三类。明王骥德《曲律》云:“凡字不属阴则属阳,无阴阳兼属者。”卓氏的“阴阳”并不是平声的第三个调类,他三分平声,并立“阴”、“阳”、“阴阳”名头,象对“外来”字注以“收”一样,是分析研究《中原音韵》的标记。“三分法”解剖了周氏“平分阴阳”这一重大语音演变现象,暗示有一种和卓氏关系密切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三分平声是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掌握平分阴阳的方法。遗憾的是卓氏没有加以说明,遂使人迷惑不解。《韵编》字数较《中原音韵》少了一千多字。此书原刊于明代《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近年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附于讷庵本《中原音韵》之后。

猜你喜欢

  • 闽侯郭氏家集十三种

    三十七卷。清末民初郭则沄(1881-1922)编。郭则沄,字啸麓,号蛰云,又号蛰园,别署遁圃老迂、龙顾山人、云淙花隐。室名栩楼、枕石楼、龙顾山房。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台湾,长于北京。光绪二十九年(190

  • 绪山会语

    二十五卷。明钱德洪(1496-1574)撰。钱德洪初名宽,字洪甫,避先世讳,以字行,余姚(今属浙江)人。因读《易》于灵绪山中,故学者称绪山先生。师事王守仁,四方士从王守仁学者,皆由钱德洪和王畿先为其疏

  • 孙子书

    见《孙子书校解引类》。

  • 熊士选集

    一卷。《附录》一卷。明熊卓(1643-1509)撰。熊卓,字士选,号东溪,江西丰城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平湖知县,擢监察御史。事迹具详于过庭训《分省人物考》、王兆云《词林人物考》。著有《熊御

  • 艺风堂文集

    八卷。清缪荃孙(1844-1919)撰。缪荃孙字炎之、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学部丞参上行走,图书馆馆长。其人尤专于金石目录之学,生平足迹半天下,搜藏及手拓碑

  • 邃怀堂集

    三十八卷。清袁翼(1788-1863)撰。袁翼,江苏宝山(今上海市)人,初名书培,字谷廉。道光举人,官知县。袁翼倜傥不群,剧谈豪饮,二赴礼部试,皆以醉酒而废。是集包括文集四卷,诗十二卷(其中前编六卷,

  • 澡修堂集

    十六卷。清熊赐履(1635-1709)撰。熊赐履字青岳(一字敬修)。孝感(今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谥“文端”。著有《经义斋集》、《澡修堂

  • 石林居士建康集

    八卷。宋叶梦得(1077-1148)撰。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绍圣四年(1079)进士,调丹徒尉。徽宗时,累迁翰林学士。高宗驻跸扬州,除户部尚书。绍兴初(1131),

  • 胡仲子集

    十卷。明胡翰(1307-1381)撰。胡翰,字仲子,一字仲申,浙江金华人。洪武初,以荐为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教授,后召修《元史》,史成,赐金帛归,其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集乃其门人刘刚及浦阳(今浙

  • 周易古本全书汇编意辞集

    十七卷。明李本固撰。本固字维宁,临清州(今山西临清)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该书篇第全依朱子本,而《文言》则用吴澄本,所以称“古本”。但朱子本于古属实,而吴澄则不知其所出,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