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诗选
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删录。王士祯生平见《古欢录》辞目。《二家诗选》即徐祯卿、高叔嗣二家之诗选。惟祯卿、叔嗣名列七子之中。士祯之诗,实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简其精华,编为此集。祯卿诗多取迪功集,其少年之作见于外集,别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诗,其七言则阙焉。取所长而弃所短,二人佳什,亦约略备于是矣。此集为《四库全书》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等。
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删录。王士祯生平见《古欢录》辞目。《二家诗选》即徐祯卿、高叔嗣二家之诗选。惟祯卿、叔嗣名列七子之中。士祯之诗,实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简其精华,编为此集。祯卿诗多取迪功集,其少年之作见于外集,别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诗,其七言则阙焉。取所长而弃所短,二人佳什,亦约略备于是矣。此集为《四库全书》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等。
四卷。清黄彭年编。黄彭年(约1810-1880),字子清,目录学家。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在位期间廉洁奉公,重视提拔有识之士,掌教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总目》四卷,是其目录学著作之一。正、续四
二十二卷。明徐必达(详见《南京都察院志》)编。周敦颐之书,除《太极图说》、《通书》而外,仅得诗文、尺牍数首,附以年谱、传志及诸儒之论而为七卷。张载之书,除《正蒙》、《理窟》、《易说》而外,兼载语录、文
三十卷。江日升撰。江日升,九闽珠浦人。该书记郑芝龙、郑成功开发台湾始末,始于明天启元年,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每卷都有两句七字标题,乃章回小说回目,唯末一卷仅“施将军议留台湾”一句。崇祯甲申以前
一卷。唐裴务齐撰,清顾震福辑。裴韵新旧《唐志》均未著录;《日本现在书目》著录裴务齐《切韵》五卷。《广韵》卷首附列增字诸家姓名中有“裴务齐增加字”字样。郭忠恕《佩觿》征引裴韵序转注之说、《倭名类聚钞》征
三十卷,首一卷。清李琬修,汪沅、齐召南纂。李琬,曾任温州府知府。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
五十卷。清钱谦益(1582-1664)著。钱谦益,字爱之,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学者称虞山先生。生平详见《初学集》。是书收录钱氏从顺治二年(1645)至康熙二年(1663)十八年间所作之诗文,凡
无卷数。清朝李开先撰。李开先字传一,长寿人。与明朝嘉靖中太常寺卿李开先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其易学受于乡人来知德(来知德虽然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但其授待诏则在万历三十年(1602),下距明
二卷。《附录》一卷清胡介祉撰。生卒年未详。胡介祉字存仁,号循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礼部尚书衔。秘书院学士兆龙之子。康熙间官湖北佥事道。此书共六十首,皆咏明季事。每首各有小序,注其本末。时《明史》尚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
一卷。宋陈贻范撰。陈贻范字伯模,天台(今属浙江)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宗正丞。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事迹。范仲淹曾在鄱阳(今江西波阳)任职,有善政,百姓为之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