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人本欲生经注解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著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

猜你喜欢

  • 华银山志

    十八卷。清释昌言撰。昌言,字虎溪。四川岳池县伏虎寺僧。《华银山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共十八卷。分为十六门。首为星野。次图考。次疆域。次形势。次开建。次寺院。次灯田。次古迹。次护法。次游览。次道

  • 四书章句集注辅

    不分卷。清潘兴祚撰。潘兴祚字孝桥,平江(今湖南平江)人。是编以汉唐以来注疏,众说纷纭,源流各异,不揭其体要,则泛而无归;不衷诸至当,则杂而不粹。唯朱子能荟萃众说,择精语详。而群言互著,疑义颇多。于是剖

  • 北郊配位议

    一卷。清毛奇龄(见《仲氏易》)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太常寺卿徐元珙上奏说,当时流行的祀典,已将北郊改为北向,而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之祖的配位,仍然首东次西,与南郊相同,有改向之

  • 春秋三传揭要

    六卷。首一卷。清周蕙田撰。蕙田字蓉裳,玉峰(今安徽贵池)人,著有《五经揭要》,该书即其中的一种。《春秋三传揭要》共六卷,卷首罗列《春秋王朝世次》及《各国世次》,不入卷次。该书大体上是为士子应付科举考试

  • 毛文简集

    二卷。明毛澄(1461-1523)撰。毛澄,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昆山(一作太仓)(今江苏昆山县)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是集二卷皆杂文之属。明李维桢序称“

  • 登坛必究

    四十卷。明王鸣鹤撰。王鸣鹤字羽卿,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史》无传,从书中序跋推断,大约为明万历年间人。出身于将门之家,少有远志。故承祖业,袭千夫长。丙戌(1586)举武进士,累功迁副总戎。王氏自己

  • 全史日至源流

    三十二卷。清许伯政(生卒年不详)撰。许伯政字惠棠,一字石云,巴陵(今湖南岳阳)人。乾隆进士。著有《易深》、《诗深》、《春秋深》等。是编主旨在于稽考经史传注中的至朔气闰是否符合实际天象并纠正记载中的误失

  • 论语孟子考异

    二卷。旧本题宋王应麟撰,实乃后人伪作。王氏著作传世者较多,该书于诸家史志均不著录,且内容上抄袭《困学纪闻》,显系伪书。

  • 李氏医鉴 续补

    十卷。清李文来(生卒年不详)撰。李文来字昌期,婺源(今属江西)人。李氏平素身虚体弱,故博览医书。李氏认为汪昂所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浅显通俗,易于阅读,颇行于世,为众医家所重,故李氏将二书重

  • 青门集

    三十一卷。清邵长蘅(1673-1704)撰。邵长蘅,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天性颖悟,读书目睹数行,十岁补诸生,因事除名,束发能诗,弱冠即以诗和古文辞闻名于世。康熙年间客游京师,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