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麻知几等记补。一说为十四卷。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人。南宋兴定年间(1217-1222)召补太医,不久辞去。于学术远取于《内经》、《伤寒论》,近学刘河间刘完素。于用药偏重寒凉,尤对汗、吐、下三法更为纯熟,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麻氏从学于张从正,著有《治病撮要》、《伤寒心镜》、《秘录奇方》等书,对后世颇有影响。此书前三卷,相传为张氏亲撰,其余《直言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等各卷皆为其弟子麻氏据述记补。此书成于金正大五年(1228)。张氏认为医理唯儒家可明,事亲当知医,故名。书中分为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论病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等,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为烦碎,但大致不离攻之主旨。对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较系统地反映了“三法”理论和实践。张氏认为病之产生乃邪气所致,非人体固有,邪气去自然元气恢复。又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三法”可顿挫病邪之鸱张,又可除久羁之痼邪,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然张氏过分强调“三法”临床作用,未免有失偏颇,如丹溪朱震亨当时即对此提出批评。张氏阐述攻邪与扶元辨证关系,丰富了《伤寒论》中“三法”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刊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补刻医统正脉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版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读书杂志余编

    见《读书杂记余编》。

  • 四书改错改

    四十卷。清程仲威撰。仲威安徽黟县(今安徽黟县)人。是书首录光绪二十年(1900)六月上谕。次仲威自序二首。序后又有余论,次例言十则,所反驳凡四百余条,他未尽驳者,特以其本于旧法而存之,意以为毛氏无一字

  • 宁子

    一卷。周宁越撰,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周宁越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周威王的老师。《汉书·艺文志》,儒家类中有《宁越》一篇。马国翰据《吕氏春秋·不广》篇、《说苑·尊贤》篇,辑录二节,附以事迹,合为

  • 永嘉诗人祠堂丛刻

    十三种,三十卷。冒广生(1873-1959)编。冒广生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刑部郎中、农工商部郎中。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教授等。建国后,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

  • 易镜

    ①无卷数。清戴天章撰。戴天章字汉文,湖州人。该书仅有上经下经,只讲卜筮。其解释甚略,而且均杂有互变、纳甲、五行之说。盖言数而流于术,而且沿袭汉学徒有形式。《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② 十一卷。清何毓福撰

  • 风林类选小诗

    一卷。明朱升(1299-1370)编。朱升字允升,号枫林。安徽休宁人。明洪武元年(1368)进士。世称枫林先生。有《周易旁注》。此编皆录五言绝句,始于汉、魏,终于晚唐。分为直致、情义、工致、清新、高逸

  • 陆象山年谱

    二卷。清李绂(1673-1750)撰。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今属江西)人。康熙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治陆王理学,所撰文章对王安石事迹有所辩正。除本书外,尚著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

  • 铁云藏陶

    三卷。清刘鹗撰。刘鹗,详见《铁云藏龟》条。藏陶三卷,共著录先秦陶片五百六十八枚。陶片字体,足可与鼎彝文字相比证。这些陶片据认为是春秋以后之物,因其字体与周初古器字体相合者少,而与战国晚期之器上字体相合

  • 琴谱大全

    十卷。明杨表正撰。杨表正字西峰,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一带)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记录古来琴谱诸调,搜集很广。其中考证音文,注明指法较详。此书初刊于万历元年(1573),后又经校正,增以新曲。《四库全

  • 休那遗稿

    十七卷。清姚康(1578-1653)撰。姚康,字休那,安徽桐城人。明诸生。有隽才,后入史可法幕。旋归里。明亡后屏居田野,忧郁以终。著有《太白剑》、《评货殖传》、《黄巢传》等。是编为遗稿十二卷,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