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四卷,《医方论》四卷。清费伯雄(生卒年不详)撰。费伯雄字晋卿,孟诃(今属江苏)人。五世业医,少年时攻举子业,无所成,遂弃儒从医。究心于《灵枢》、《素问》诸书,遍览张仲景以下的诸家名医著述,医术日精。咸丰、同治年间,医名大振,远近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费氏对伤劳、中风、咳嗽、痰饮、痿痹、胀、诸痛等慢性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医疗上他认为常病多,奇疾少。治当戒偏戒杂,宜采“和法”、“缓治”。认为李东垣补阳、朱丹溪滋阴,开两大法门。但升麻、柴胡、知母、黄柏却不是可以常用的药物,建议后人“但师其温补脾胃及壮水养法可也”,却不取含以上四药的方剂。从这种思想出发,费氏自制许多平和的方剂,如治疗肺痨的益气补肺汤,治疗痰饮的桂术二陈汤,治疗骨痿的滋阴补髓汤等。费氏又十分重视食物疗法。道光年间,曾两次应召入宫廷治病。第一次治道光皇太后肺痈有效,获赐扁额曰“是活国手”。第二次治道光皇帝失音获愈,获赐联一幅:“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救世,一路福星”。著有《食鉴本草》、《费氏全集》、《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悟》等书。《医醇剩义》一书为费氏力作,自谓“一生精力尽在《医醇》一书”。原为二十四卷,分为六门。咸丰年间,此书坊刻定本及家藏副本尽毁于战火。费氏避难异地,又“因左眼病废,艰于步履,坐卧一室,益复无聊”,遂追忆《医醇》内容,随笔录出,所得不及原书十之二三,改题书名为《医醇剩义》,四卷,共九万九千字,刊于同治二年(1863)。后人将此书卷一中的脉学内容另成内容,名《晋卿脉法》。此书以察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领,施治之下又分理(医理)、法(治法)、意(“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三层。列述脉法、风、寒、暑、湿、燥、火、劳伤、脑漏、鼻衄、咳嗽、痰饮、结胸、黄疸、三消、痿、痹、胀、下利等病证。费氏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强调要善于学习前人经验,主张据证辨通,先论病证,次列自拟效方,后附诸家验方,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颇有启发。此书为费氏数十年业医心得,立意执简驭繁,补偏救弊,使“后学一归醇正”。此书有单行本,光绪十四年(1888)扫叶山房藏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医方论》为据汪昂《医方集解》所列方剂,逐方予以评述。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书中不收汪昂《医方集解》中各方的主治与注文。对汪氏选用不当之方提出批评。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于后世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单行本,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上述二书有合订本《费伯雄医书二种》本、同治四年(1865)耕心堂刻本、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1917年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心斋约言

    一卷。明王艮(1483-1541)撰。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生于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户家庭,七岁受书乡塾。后因家境贫寒,随父经商。但他自学《孝经》、《论语》、《大学》,逢人质义

  • 景子

    一卷。周景氏撰。清马国翰辑。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谓,景氏出自姜姓齐景公之后,谥为氏。景丑、景春,皆其后裔。战国时,景氏世为楚相,或云楚之公族,别为景氏,据此景氏为齐人。《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

  • 清香阁诗钞

    二卷。清姚德耀撰,姚德耀,字景孟,安徽桐城人。清代诗人。是清代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古文家姚鼐之姑母。为山东通判马书香之妻。此书刊入道光十四年(1844)嫏嬛别馆《国朝闺阁诗钞》第三集中,共收诗十首。

  • 佳山堂集

    十卷。清冯溥(1609-1691)撰。冯溥,字孔博,号易斋。益都(山东寿光)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毅。冯溥喜交朋结友,好宴请文士,常欢聚万柳堂别墅,宴饮赋诗,切磋词句。其

  • 字书三辨

    三卷。清赵敬襄(生卒年不详)撰。敬襄字司马,一字随轩,著有《四书图表就正》、《困学纪闻参注》等。是书录日常通用之字,以便童蒙讽诵研习。依《康熙字典》及《四库全书辨正通行文字》,分类抄录,薙为三卷:卷一

  • 广春秋人地名对

    一卷。清黄朝桂(详见《诗古训补遗》)撰。该书是对俞樾《春秋人地名对》的增广,大抵在俞樾原书的基础上,又广为采录,撰为对偶。俞樾之书只依据《左传》;该书则以《左传》为主,旁采《公羊传》、《穀梁传》及《国

  • 岳武穆遗文

    一卷。宋岳飞(1103-1142)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少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宣和四年(1122),应招从军,隶宗

  • 周礼详解

    四十卷。宋王昭禹撰。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昭禹未详何人。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将王昭禹列于杨时之后,并记其字光运,其它皆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昭禹应为北宋末徽钦时代人。《

  • 说文通训定声补遗

    一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刊版后,朱氏曾亲自校勘,又补八百余条,书于简端。光绪八年其子孔彰校刻遗书,仍依十八部录补订之文,别次一编,使习者易于检校。是书辑入《朱氏群书》中

  • 韩柳年谱

    八卷。其中《韩文类谱》七卷,为唐韩愈年谱,宋魏仲举撰。魏仲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庆元中书商,曾刊《韩集五百家注》,遂辑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程具《韩文公历官记》、洪兴祖《韩子年谱》,编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