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质疑

四书质疑

① 五卷。清陈梓撰。陈梓字古民,濮川人。是书首有梓自序,末有后序,又有谢秀岚跋序云“孔孟以后,折衷于紫阳。紫阳以后,折衷于杨园”。卷五附读书记疑,除朱子外,并及陆稼书、吕晚村、凌谕安三家。论四书,谓唯《孟子》易看,次之《大学》,次之《中庸》,唯《论语》极难看。圣人之言浑沦,极平淡处极精深,极严密处极从容。谓孔子不说心,孟子说心。其他如释“冀土之墙”,谓山东俗以驴粪和土筑墙,故曰粪土之墙不可圬。释“夷齐不念旧恶”,谓恶非善恶之恶,所解均新而甚确。唯误义理,间有过于拘迂者。该书有乾隆九年(1744)刊本。② 八卷。清吴国濂撰。吴国濂字莲渚,浙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是书卷首有自序及李品芳序。书中题作鉴定者,又有潘树棠序、张振珂序及其孙吴世后跋。自序称“于群儒之说,参异同以求其安,不敢妄信为是,亦不可疑以传疑。其间或宗先儒之说,或参臆见之私。是者存之,非者去之”。卷一为《大学》、卷二为《中庸》、卷三至五为《论语》、卷六至七为《孟子》,卷八为辨正。其中泛引诸家而采阎百诗、周柄中之说居多,有就朱注之是而伸述之者,也有就朱注之误而辨正之者。尤详于礼制,其特异者,如说“彼为善之”,谓“彼”字即长国家者,“善亡”,善夫小人。说“胶鬲”,引《韩非子》、《吕氏春秋》证为殷的贤臣。说“为长者折枝”,谓“枝”与“肢”古时通用,腰也说肢,折枝尤言折腰,该句意乃为长者揖拜。而辨正一卷,大都陈言,李品芳序又补书义数条。该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③ 十九卷。徐绍桢撰。书首有自序。书中多纠正朱注之误。有朱注本不误,而攻者以为误,则为证而伸之。所采诸家之说,大率精审。其自出己见者,也多新义,如“子路问成人”章。其他如“君子坦荡”,谓“坦”为“恒”字之误;“耕者馁在其中”,谓“馁”当作“”。绍桢是徐灏之子,徐灏素精小学,序述灏之训曰:经传之义理,由训诂而明;训诂之诣,以声音而著。古人传经多以同声之字通用假借。故书中如“节彼南山”,谓“节”当为“即”;“有耻且格”;“格”当为“恪”。“知者利仁”,“利”当为“厉”;“孔子时其亡也”,“时”当为“待”;“植其杖而芸”,“植”当为“置”;“子为恭也”,“为”是“伪”;“吾不惴焉”,“惴”是“揣”;“吾君不能谓之贼”,“吾”当作“语”;“祇载见瞽瞍”,“载”当为“在”;“杨子取为我”,“取”当为“趣”。此皆用通假之例,其他诸条援据多核,也有过于新异者。该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④ 四卷。朝鲜李德弘撰。德弘撰有《周易质疑》一卷,已著录。是编为其外曾孙金万所编。对四书章句有疑义者,为之注释。其大意谓《论语》、《孟子》之书,乃出于一时门人杂记,圣门弟子问答言行之类。裒集为之,其妙道精义,头绪多端。德弘此书,不先立宗旨,而随处发挥。不标一二字以求大旨,而大旨大要皆能涵蕴自得。然考朱子之集注四书,讨论性理,谓心统性情,而是非、辞让、羞恶、恻忍之四端,乃性之见端,德弘直谓四端发属于情。又其注释经义,间有用谚文,也偶有用以释经。该书有奎章阁藏刊本。

猜你喜欢

  • 文渊阁书目

    四卷,明杨士奇编。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世,谥号文贞,江西泰和人,目录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以教读私塾自给,游学于湖南、湖北一带。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被

  • 则克录

    见《火攻挈要》。

  • 惠民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倭什布修,刘长灵纂。倭什布字乔庵,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惠民知县。刘长灵,全州人,进士出身。倭什布掌惠民后,设局修志,采之故家藏简,咨之父老见闻,考核取信,摭拾以成

  • 龟陵集

    二十一卷。《诗集》十四卷。明蔡忠尧撰。忠尧字仲文,号东郭子。浙江临海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官松溪教谕。是时,以方正学的《逊志斋集》为大宗,忠尧与正学同乡,深得其“义理”、“道德”

  • 华英通商事略

    英国伟烈亚力口(Alexander Wylie)译,清王韬笔录。是书记述从明代崇祯英船商初至一直到清代道光间东印度公司专利的取消,前后二百年间,中英通商前前后后的事例。其所记甚详,对明清外交、对外经济

  • 从古正文

    五卷。明黄谏(生卒年不详)撰。黄谏字廷臣,高邮(今属江苏)人,迁徙兰州。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谪广州府通判。工隶篆行楷,善画。其著作还有《书经集解》等。此书旨在考正字画之讹,以《洪武正韵》隶字,每字大

  • 郑许字义异同评

    二卷。胡元玉撰。卷首有胡元玉的自序。自序认为:“世人习见郑驳《五经异义》,辄于郑、许遗说,强求其异。岂知笺毛驳许,固自同情,许实先师,郑非异党,未可以门户相别,因取郑笺注说字义者,证以《说文》,通其所

  • 绥寇纪略补遗

    三卷。清吴伟业撰。吴伟业,见《绥寇纪略》条。其书于康熙十三年初刻成书(时称邹氏本,即为明逸民邹式金刊刻)时,仅存十二卷。嘉庆九年(1804年),张海鹏从萧子山处,获得吴伟业所遗手稿三卷,大喜过望,认为

  • 蜀碑记补

    十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1807),文学、戏剧理论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寿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曾得罪权臣和坤

  •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