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原发微

天原发微

五卷。宋鲍云龙(1226-1296)撰。鲍云龙字景翔,号鲁斋,歙县(今属安徽省)人。宋宝祐六年(1258)举人,景定中(1260-1264)乡贡进士,居乡教授,入元不仕而终。其人博通五经,尤精于易,著有《筮草研几》、《大月令》等。鉴于秦汉以来探讨天道者或拘于数术,或沦于空虚不可知的状况,本书附会周易而研讨天人之关系,列诸儒之说于前而以己见辨论其下,拟《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而立二十五篇,博考详究,条理分明。其具体内容是:《太极》篇论述道体,以太极为万物之本原;《动静》篇论述道用,讲万物之发展变化;《静动》篇论述用本于体,讲体用之关系;《辨方》篇论述方位,认为一年四季之运行必孕始于坎位;《元浑》篇讨论万物发展变化,认为万物终始皆表现天道运行;《分二》篇讲动静初分,即天地细缊;《衍五》篇讲阴阳再分,即两仪生四象;《观象》篇探讨四象各生两仪即四象生八卦之故;《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篇敷演邵雍之说,以日月星辰分别配四象;《天枢》篇讨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故,以所余之一为北辰;《岁会》篇讲所谓“十二次”,即与“爻辰”说相关的太阳沿黄道绕地球而行所次之方位;《司气》篇讲七十二候,即易与历法的关系;《卦气》篇讲卦气说,认为焦延寿、京房之学为太元所出;《先后》篇论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左右》篇讲“左旋右旋”之说;《二中》篇讲数字,认为五、六为天地之中;《阳复》篇讲复卦,认为“复”为天心;《数原》篇讲数字之变化,认为万变不出一理;《鬼神》篇论辩《易传》中所谓“鬼神”,认为后世所理解之鬼神多非其正;《变化》篇讲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变化,认为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熹“主敬”之说作为结论。全书主要倾向是泛滥象数之说,且多取扬雄旧说为据,显得杂芜荒远。但其中于《易大传》义理亦颇有发明,于象数之学颇多补正,算得上一部有用之书。元元贞年间,郑昭祖刊行其书,方回、戴表元皆有序;明代有重刊本,对原书有所删改。今通行本为《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古今艺苑谈概

    十二卷。旧题宋俞文豹撰。俞文豹生平事迹详见《吹剑录》。此书分上集六卷,下集六卷,主要杂采故实编撰而成。分条摘录史实,无所辨论,每条之下各列书名。舛讹颇多,如,邹忌妻妾事,出自《战国策》,其书注曰,出自

  • 南朝佛寺志

    二卷。清孙文川葺述,陈作霖编纂。孙文川,字伯澄。著有《读书斋诗集》十卷,多记咸同兵兴故闻,被誉为诗史。陈作霖,字伯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平生留心金陵掌故,著有《金陵通传通纪》等书。六朝以来,佛教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二十四卷。清王顼龄(1642-1725)等奉敕撰。项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初以文学进,游历诸卿,谙练典故。卒,谥文恭。著述除《书经传说汇纂》之外,尚有《

  • 福堂寺贝余

    五卷。明茅元仪(详见《嘉靖大政类编》条)撰。此书首茅元仪自序中说:“崇祯三年,余守大将军,以傲罢,为头陀于是寺,有所感而识之。”也就是说,此书是茅元仪罢官后所作。内容杂记古今,语无伦次,议论也多偏颇。

  • 富阳夏氏丛刻

    七种,二十一卷。清夏震武、夏鼎武撰。夏震武字伯定,浙江富阳人。同治年间进士,曾官工部主事、京师大学堂监督,撰有《灵峰草堂集》、《通鉴纲目校勘》等。夏鼎武字靖叔,夏震武之弟。丛刻收夏震武四种,有语录二种

  • 易学筮贞

    四卷。清赵世对撰。赵世对字襄臣,衢州人。该书论《易》为卜筮之书,所以虽经秦火而能流传下来。因为“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才命之曰“筮贞”。该书不载经文,只采用先前儒家议论、分类编辑而成书。第一卷为“缀集本

  • 小儿药证直诀

    ① 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②见《保赤汇编》。

  • 诒谷草堂诗集

    一卷。清余廷灿(1729-1798)撰。余廷灿字卿雯,号存吾。湖南长沙人。乾隆进士。官检讨。著有《存吾文集》。此为诗集。邓显鹤《沅相耆旧集》卷九十五录廷灿诗二十一首,说廷灿集无刊本,故所存不多。此本为

  • 祥符文献志

    十七卷。明李濂(1488-1566)撰。李濂字川甫,号嵩渚,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文学家、学者。正德进士。授沔阳知州,累擢山西佥事。嘉靖间免归。家居四十年,肆力于学,以古文名于时。有《医史》、《汴京

  • 牡丹史

    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亳州(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亳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