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字林

字林

一卷。晋吕忱(生卒年不详)撰。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人,《韵集》作者吕静之兄。此《字林》一卷见于丛书《说郛》卷八十五,后收入《青照堂丛书》摘三编第四函。其所分部有五:分毫字辨,音同画异、音义异同、画同音异,一字数音。这“一字数音”条竟全用元黄公绍所撰《古今韵会》部次,显然不是出自晋人吕忱之手。按《说郛》元末陶宗仪编,早已亡佚,今所传者系近人据明抄本配齐,故而这《字林》一卷很可能是明人伪托。考《魏书·江式传》云:“延昌三年(514)三月,或上表曰:‘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而后《字林》卷数说法不一,《隋书·经籍志》谓七卷,《旧唐书·经籍志》谓十卷,《宋史·艺文志》谓五卷,皆非一卷,卷帙较为繁富。《唐六典》云:书学博士以石经、《说文》、《字林》教士,科举考试要考《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字林》的价值几与《说文》相等。《字林》大约亡佚于宋元之间,据李焘所述,南宋时传本已趋于散落,至元,戴侗《六书故》备载《说文》、《玉篇》、《类篇》诸书,唯独不及《字林》,显然《字林》已不传了。因此明代修《永乐大典》,于每韵每字之首胪列见存小学之书,略无遗漏,唯独不见《字林》。既然如此,《说郛》何从采收《字林》?其中一卷必为后人伪托无疑。唐封演《闻见记》卷二云:“晋有吕忱,更按群典搜求异字,复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字,诸部皆依《说文》;《说文》所无者,是忱所益。”由此可见,《说郛》之中的《字林》一卷,与吕忱原书面貌全非,毫不相干。清代治《字林》的学者,大都从辑佚入手,任大椿之《字林考逸》最为善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微旨

    三卷。唐陆淳(详见《春秋集传纂例》)撰。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参以啖助、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自序》云:“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介于疑似之间者,并委曲发明

  • 问辨牍

    四卷。《续问辨牍》四卷。明管志道(详见《孟义订测》条)撰。此书将其平日与人讲学之书,合为一编,书名取“问以辨之”之义。管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原本已先乖,末流更甚。其放荡恣肆,显唱禅宗,较之泰州、龙溪

  • 乾溪洞记

    一卷。清张九钺撰。张九钺,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举人。早负才名,十三岁登石矶赋长歌,人称为太白后身。历官江西南昌及广东始兴知县,讲求农田水利坚持不懈。著有《陶园诗文集》、《历代诗话》、《晋南随笔

  • 宜兴荆溪新旧志五种

    合四十二卷。宜兴有邑志,始于晋代周孝侯《风土志》,流传中仅存百余条,宋代二单氏续之成书。明正统年间,训导危山续旧编而成县志。正德年间、万历年间皆有续修。此所刊邑志凡五种,初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邑

  • 金管集

    一卷。清顾成天(约1722年前后在世)撰。顾成天字良哉,号小崖,上海(一作娄县)人。顾成天有《离骚解》(已著录)。成天所作诗二千余首,尝以质于蔡嵩。蔡嵩为摘其中有关世教者八十三首,抄为此集。该书《四库

  • 理学就正言

    十卷。清祝文彦(生卒年不详)撰。祝文彦字方文,海宁(今属浙江省)人。文彦此书认为儒家主孔孟之说、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道家主老庄学说,强调

  • 癸辛杂识前集

    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宋周密(详见《武林旧事》)撰。全书共六卷,前有自序,称患病期间,与高人、野士恣意谈笑,将其所闻见之事,编成此书。因作于杭州癸辛街寓所,因以名书。此书内容与所作《齐东

  • 涪陵纪善录

    一卷。宋冯忠恕撰。记述宋理学家尹焞事。尹焞字彦明,洛阳人。受学于程颐,与冯忠恕父冯理同学,忠恕亦师事尹焞。金兵陷洛阳,尹焞逃亡至蜀,绍兴四年(1134)到涪陵。时冯忠恕任黔州节度判官,往来必过涪。六年

  • 四魂集

    四卷。《外集》四卷。清易顺鼎(1858-1920)撰。生平事迹,见《琴志楼词》。《四魂集》包括《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各一卷。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和二十一年(1895)著者

  • 大兴徐氏三种

    八卷。清徐松(1781-1844)撰。徐松字星伯,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榆林知府。任湖南学政时,因事被谪戍伊犁,遂遍游天山南北。徐松本长于地理,于游历新疆各地时,携带指南针及笔记,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