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事迹
三卷。康姚汝能撰。姚汝能曾任华阴县尉。生卒年不详。本书上卷记安禄山出生至受玄宗宠遇事,起长安三年(703),迄天宝十二载(753);中卷记天宝十三载安禄山蓄谋叛乱到从范阳举兵叛乱事;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被杀及安庆绪、史朝义事,终于宝应元年(762)。所记事颇为详核,为研究唐安史之乱的重要史料。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劳权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学海类编》本、《藕香零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曾贻芬点校本等。
三卷。康姚汝能撰。姚汝能曾任华阴县尉。生卒年不详。本书上卷记安禄山出生至受玄宗宠遇事,起长安三年(703),迄天宝十二载(753);中卷记天宝十三载安禄山蓄谋叛乱到从范阳举兵叛乱事;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被杀及安庆绪、史朝义事,终于宝应元年(762)。所记事颇为详核,为研究唐安史之乱的重要史料。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劳权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学海类编》本、《藕香零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曾贻芬点校本等。
一卷(民国二十年排印本)。张国淦撰。国淦字乾若,蒲圻(今湖北省蒲圻县)人,曾著有《历代石经考》。汉石经出土大小数百块,其中可考者,约得四千余字。国淦即据此草为碑图,凡一卷。按,汉石经碑数,前人有四十碑
二卷。清代陈伟撰。此书是作者的笔记兼札记,自光绪丙子年(1876)至光绪己丑年(1891)始成,历十四年。主要内容是封建士子如何来修身立行的心得笔记。作者偏重汉学,又不尽弃宋学,在书中以“经宣明,而行
十二卷。清尹耕云撰。尹耘云生卒年不详,字瞻甫,号杏农,江苏睢宁人,后迁桃源。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任礼部主事,后任河南河陕汝道。捻军起义后,河南巡抚李鹤年组建毅军和嵩武军共两万余人,和捻军作战。
三十二卷。明刘凤(1517-1600)撰。刘凤,字子威。长洲(江苏苏州)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累河南按察使佥事。著有《续吴中先贤赞》等。据《江左脞谈》载,刘子威好为诘屈聱牙之文,吴人推服
一卷。奕赓撰。奕赓,见《谥法续考》条。是书专记有清一代宗室外藩、异姓王公贝勒封号以及侯伯嘉名。从开国至道光,上溯肇、兴、景、显四祖,然后追尊泽、庆、昌、福四王号,再记世、高、仁、宣四宗和继统以前曾封和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
各一卷。明舒芬(详见《易问笺》)撰。舒芬阐释太极,大抵以太极图不本于易而本于河图立论。谓秋冬非肃杀之季,乃百物所胎之时;土之寄王,维夏秋之交,火烈金刚,水缓土柔,性之所以相近;火散金遒,木上水下,习之
二十一卷。清方瑍撰。瑍字宇徽,一字茞吾,武宁(今江西武宁县)人。是书记载、考释《诗经》中的各种名物制度,计分为天、岁时、地、人、官制、祭祀、礼制、艺事、饮食、宫室、冠服、器、金玉、鸟、兽、虫、鱼、草、
四卷。清陈作霖(详见《可园诗存》)撰。四卷分别名为“炙簧新谱”、“琴心阁忆语”、“洗红簃曼词”、“花枝楼梦吟”,是作者六十岁以后所作,写家园伤心,诉肠哀楚。本书附于《可园诗存》之后,有宣统二年(191
九卷。《续录》二卷。明顾梦圭撰。顾梦圭,字武祥,号雍里,昆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约嘉靖十七年(1538)前后在世。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本书为顾梦圭所自编,同里归有光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