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子说志

屈子说志

正文六卷。卷首《征录》一卷,末附宋玉《九辩》等。清陈远新(生卒年事迹不详)撰。陈远新,字日又,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清诸生,此书从乾隆十三年(1748)秋开始撰写,花了近一年时间,在“读《骚》于今三十余年”的基础上,“参合古诂时解,舍其所害,取其所得”,撰成此书(《自序》,)。书前有乾隆十四年(1749)沈澜序和同年作者自序,下为凡例,详细说明此书注释体例、方法、作品排次等问题,后为目录。全书共八卷,卷首一卷,有《史记·屈原列传》、班固论、王逸序(总序一,散序十七)、刘勰《辨骚》。正文六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从《东皇太一》至《山鬼》,以“之一”至“之九”列出,《国殇》、《礼魂》为“附”);卷三《天问》;卷四《卜居》、《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抽思》;卷五《桔颂》、《悲回风》、《远游》、《招魂》;卷六《涉江》、《哀郢》、《渔父辞》、《怀沙》,附景差《大招》;卷末一卷,宋玉《九辩》,贾谊《吊屈原文》、《鹏鸟赋》;后为校阅姓氏,跋。此书特点:一是着意屈原作品的写作时代,并根据自己考证对屈原作品重新排序,尤其将《九章》拆散,与《远游》、《招魂》、《卜居》、《渔父》相杂,是历代《楚辞》著作所未见。陈氏对此有详细说明,尽管论据不够充分,可聊备一说。特别是将《九章》分散,与其它同类诗篇相杂,可见不囿于旧说,勇于立新的精神。二是对每篇作品按义分章而注,句有解,章有义,篇首再冠以大义,篇末有结语。对屈原每篇诗作分析得深入、细密。三是刻意求深、求新,不肯蹈袭前人之见。如对依彭咸之解,认为未必是效仿其死;认为“女媭”为屈原侍女,不为无见。故姜亮夫先生赞曰:“然不蹈袭一语,皆出心裁”(《楚辞书目五种》)。但此书亦有牵强之处,如认为《九歌·湘君》“为大婚者所祀”,《九歌·湘夫人》,“为求嗣者所祀”,《离骚》中“高辛”“少康”喻秦,“有虞”指韩、赵、魏三国等,实属荒谬之说。版本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慎余堂刊本,姜亮夫藏一残本。

猜你喜欢

  • 暗然堂类纂

    六卷。明潘士藻(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潘士藻,字去华,号雪松,婺源(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御史,南京吏部主事等。著有《暗然堂类纂》六卷,《洗心斋读易述》等。《暗然堂类纂》一书是依作者所见

  • 何文贞公千字文

    一卷 见《训蒙千字文》。

  • 盐政志

    十卷。明朱廷立撰。廷立,字子礼,号两崖,通山(今属湖北省)人,嘉靖癸未进士,早年受学王守仁,督北畿学政时提倡正学,精于藻鉴,人称朱夫子。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盐政志》、《马政志》、《家礼节要》、《两崖

  • 读易札记

    无卷数。清关棠撰。关棠,湖北汉阳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曾官罗田教谕。此书以唐史徵《周易口诀》为宗,对六十四卦进行诠释。但每一卦并不全解。或解一二爻,或解三四爻,或不解彖辞,只释彖传;不释爻辞

  • 明书汇石

    四卷。清姚学经辑。姚学经,生平见《晚香堂苏帖》。姚学经平生刻帖众多,为后世学者留下许多宝贵书学资料,但姚氏劣于精鉴,故刻帖中伪赝书迹甚多。此《明人汇石》则稍佳,伪帖较少,却于各书家之前,冠以大隶字之名

  • 大竹县志

    ①四十卷,清翟修,王怀孟纂,蔡以修续修,刘汉昭续纂。蔡以修,曾任大竹县知县。刘汉昭,举人。《大竹县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全书共四十卷,分为:卷一至卷十,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

  • 周易独坐谈

    五卷。明洪化昭撰。化昭自号日北居士,四川新都人。生卒年不详,《经义考》将他列在马元调前,大概是天启、崇祯(1621-1644)间人。该书认为《说卦》、《序卦》、《杂卦》三传都是汉儒所增入,故置之不论,

  • 留沤唫馆词存

    一卷。清沈蓥(?-1860)撰。沈蓥原名杰,后改曰蓥,字秋白,自号姓庚、江苏无锡人。家贫力学,工诗赋,精篆刻。中年之后,专力倚声之学。著作较丰,惜多散佚,仅存有《怀旧录》、《吟剑诗集》、《留沤唫馆词草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一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此书又名《名山洞天福地记》、《洞天福地记》。古来修仙者,常以仙山灵岳、洞天福地作为理想仙境。杜光庭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道教仙境分作十余类,首为仙山,次为

  • 羲经十一翼

    二卷。明傅文兆撰。文兆为江西金溪人。该书共分五篇:《上古易》第一,《观象篇》第二,《玩词篇》第三,《观变篇》第四,《观占篇》第五。取名“十一翼”,意思是说,孔子传《易》已有十翼,而自己又翼孔子,所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