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庵集
五卷。清冯苏(约1673年前后在世)撰。冯苏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江苏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在云南为官时,被吴三桂所拘。后官至刑部右侍郎。著作很多,有《南中集》、《嵩庵集》、《诏石园稿》、《滇考》。是集凡五卷,为其外孙洪承泽所刻。所收古今体诗共三百八十多首。今观其集,编次漫散不全,盖其诗已多散佚之故。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书著录。
五卷。清冯苏(约1673年前后在世)撰。冯苏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江苏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在云南为官时,被吴三桂所拘。后官至刑部右侍郎。著作很多,有《南中集》、《嵩庵集》、《诏石园稿》、《滇考》。是集凡五卷,为其外孙洪承泽所刻。所收古今体诗共三百八十多首。今观其集,编次漫散不全,盖其诗已多散佚之故。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书著录。
三十卷。宋李昭玘《?-1126)撰。李昭玘字成季,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中擢进士第。历官提点永兴、京西、京东路刑狱。徽宗立,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出知沧州。崇宁初,编入党籍,闲
一卷。宋刘攽(详见《文选类林》)撰。是书为宋代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当熙宁、元祐之间,刘攽兄弟以博洽名噪一时,然多吟咏而不甚著述。唯此论诗之语而独传。北宋诗话唯欧阳修、司马光及刘攽三家号为最古。此编较
十四卷。清徐文靖(生平事迹见《禹贡会笺》条)撰。此书成帙时,徐氏年已九十。卷一、二为释卦爻,卷三、四释彖传,卷五六释象传,卷七、八释系辞,卷九释文言,卷十释说卦传,卷十一释序卦传,卷十二释杂卦,卷十三
十三卷。清许尚质(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许尚质,字又文,一字小讷。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本集有赋一卷,杂文二卷,诗二卷,词五卷。宋祖煜序云:“尚质少而业诗,亦喜饮饱,指邑中所谓沈酿川者自号,因以
六卷。清张均(详见《经史辨论》)撰。本书前有自序。全书所释首先为《四书》,然后依次为《易》、《书》、《诗》、“三礼、“三传”,在《四书》方面尤为详尽。大体上是集录昔人所已订正的东西,间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十三卷,清李藩修,林鸿等纂。李藩,曾任浦城县知县。浦城有志始于明成化。板本无存。后再修于万历三十七年黎民范。三修于顺治七年李葆贞。李藩任县令后,热心修志事。采众说,摭遗事,广为搜讨,又纂成此书。乾隆八
八卷。清刘灿撰。灿字星若,浙江镇海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姚际恒《诗经通论》称严粲《诗缉》为宋人说诗第一。刘灿此书即补正严氏之作。以严氏《诗缉》于时令地理颇有失实,故采摭旧闻正其误者八十三条,余皆补其所
①八卷,清杜养性修,邹毓祚纂。杜养性,字敬修,奉天沈阳(今辽宁沈阳市)人,拔贡,官襄阳知府。邹毓祚,湖北远安人,官襄阳府教授。宋郡守高菱创修《襄阳郡志》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其后正德间下荆南道副
一卷。晋范宁(详见《春秋穀梁注疏》)撰,清王谟辑。范宁是东晋著名经学家,尤精于《穀梁传》,其《春秋穀梁传集解》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志·经籍志》又著录范宁《春秋穀梁传例》一卷。据《春秋穀梁传
一卷。《诗外》一卷。清许楣(1797-1870)撰。许楣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道光进士。曾官户部主事。晚年在江苏通州(今南通)敦善书院讲学。反对复古倒退。道光二十六年(1846)作《钞币记》,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