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普法战纪

普法战纪

十四卷。王韬辑撰,张宗良口译。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焜,江苏长州(今吴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咸丰十一年(1861),因上书太平军,受清廷通辑。赴英国译书。同治十三年(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议洋务活动,宣传变法自强。光绪十年(1884)回上海。张宗良、字芝轩。南海人。同治九年(1870),以西班牙王位继承一事为借口,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和法国交战。两国相持七个月。法败议和。十年(1871)春,和议成。普法之战,关系到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此时,张宗良为《香港日报》主笔,与王韬共志此书,以论普法战纪而得以深悉欧洲诸国情形及各国间之关系。卷首,同治十年(1871)王韬前序后序各一篇,张宗良序一篇。同治十一年(1872)陈桂士序,十二年(1873)邹诚序。订有凡例十三条。书共十四卷,无卷目。以电报快捷但简略为纲,邮报迟缓但详细为目。以普法始战至和议成,按其前后战事顺序,汇为一书。书文内容,取于日报者约十之三。张宗良口译者十之四、五。从其它处收集者约十之二、三。日报之外,所有名城、古迹、遗闻、轶事、皆来自他书或取之《法国图志》、《日耳曼国史》。因剪裁、排比只王韬一人,故此书虽不分卷目,但首尾贯串,事件脉络清楚。辑译之文,多来自英文、邮电、报刊,故某些人名、地名译音虽未见准确,但仍不失为旧译本中之佳作。卷尾有同治十二年(1873)五月钱徵跋。(日本)明治十一年刊本。同治十二年(1873),中华印务总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词话

    二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毛奇龄生平见《仲氏易》条。据《西河合集·序》称:“此书本四卷,佚其二卷,不敢赝补,仅以半刊行。”由此可知此书为缺帙,并非完整。毛奇龄词作较优于诗,而且论词亦多有

  • 广灵县志

    ①十卷。清李焕斗修,王五鼎纂。李焕斗字谷愚,江西临阳县人,出身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任广灵县知县。其为官清廉公正,平恕有容,文邑人士多称赞。按广灵古延陵县地,旧志不可考,明万历间,知县杜一奇有重

  •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植党》、《好名》、《营私》、《

  • 老子化胡经考证附补考

    共一卷。清末蒋斧、罗振玉合撰。罗振玉等曾编辑《敦煌石室遗书》,收录敦煌鸣沙山石室里发现的唐人手写的古籍,或是不同古籍传本,或是久佚之书,共十三种。每种书都录文排印,并附辑者或蒋斧的考证和校记。《老子化

  • 华川卮辞

    一名《卮辞》。一卷。明王祎(详见《大事记续编》条)撰。此书书首有王祎自序。序中说:“至正戊戌(1358)之岁,自秋徂冬,予挈家避兵县南,往来凤林香溪之间,朋友离散,又绝无书可观,心邑郁不自聊,间因追忆

  • 聊斋志异

    十二卷(或为十六卷、二十四卷)。清蒲松龄(1640-1715)撰。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初文学家。早年热衷功名,十九岁应童子试,得县、府、道三第一,深为当时著

  • 东塾丛书

    七种,三十九卷。清陈澧撰。该丛书分两函,初函五种,《汉儒通义》七卷,讲汉儒解经特点;《声律通考》十卷,考古今声律;《切韵考》六卷外篇三卷,校《广韵》以考陆法言原书;《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并附《考

  • 江表二臣传

    一卷。撰者不详。江表二臣指史可法、黄得功。后附《淮域纪事》、《嘉定县乙酉纪事》、《浙江纪略》等。现存涵芬楼藏抄本。

  • 吕忠穆公遗事

    一卷。作者不详。记宋吕颐浩事迹。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谥忠穆,高宗朝宰相。本书每条必曰“公于某事”云云。当为其后人所述。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

  • 四书反身录

    六卷。续补一卷。清李容撰。李容字中孚,厔(今陕西周至县)人,别号二曲。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年老而罢。有《二曲集》、《反身录》。李容宗于王阳明之学,为文亦力阐王氏良知之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