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次公集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集》。是集凡二十卷。前有李维桢序。李维桢评论其作,虽以王世懋作比。实乃过誉。其兄王道昆尚不及世懋,道贯之才距之远矣。其诗文虽均入格,然终无法与当时名人相肩随。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集》。是集凡二十卷。前有李维桢序。李维桢评论其作,虽以王世懋作比。实乃过誉。其兄王道昆尚不及世懋,道贯之才距之远矣。其诗文虽均入格,然终无法与当时名人相肩随。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一卷。汉京房(见《易飞候》条)撰,清马国翰辑。《汉书·艺文志》著录《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经典释文·叙录》著录《京房章句》十二卷,并引《七录》作十卷,《录》一卷。《隋书·经籍志
五卷。清孙星衍(1753-1818)等校。孙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中进士。有《孙氏周易集解》、《商子校本》等。《商子校本》是孙星衍等人结合明代流传下来的多种版本的《商子》校
十卷。谭纶撰。谭纶(1520-1577),明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号二华。嘉靖甲辰(1544)进士,任台州知府,练兵御倭,屡战屡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率刘显、俞大猷、戚继光,
四卷。明贺应保(详见《传家迂言》条)撰。此书与贺应保所作《迂议》体例相近,大概书撰成后,即各立一名,而实际上为正、续集。第一卷皆为解《四书》之语。其学说以王守仁心学为主,因此多与朱子相龃龉。其它三卷多
四卷。清初颜元(1635-1704)撰。此书是作者《四存编》之四。《存人编》前二卷又称《唤迷途》,是以较为浅近的语言劝谕僧尼、道士归俗及戒儒者谈禅、戒愚民尊奉佛教等“邪教”;第三卷为“明太祖释迦佛赞解
三卷。宋朱长文纂。宋元丰七年(1084)修,绍兴四年(1134)刻本。朱长文,字伯原,未冠举进士,后官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等。朱氏自序,“谓祥符中诏修图经,每州命官编辑而上,夫举天下之经而修定之,其
十卷。清虞兆漋(生卒年不详)撰。兆漋字虹升,嘉兴(今属江苏省)人。康熙初年诸生。是书分类编纂,乃虞氏读书随笔撰录之文。共分十部,每部一卷,卷首立二字标题。即《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鸟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
四卷。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句延庆,字昌裔,籍贯不详,曾任荣州应灵县令。《锦里耆旧传》记载王氏,孟氏占据蜀地之事。《宋史·艺文志》记此书共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
一卷。清张承燮纂。承燮,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张氏以《史记》中孟子事迹记载简略,而与各世家及《六国年表》多自相矛盾,故取历代言孟子较详者,为之补缺、订正,分段叙述孟子幼学时事及游历之事。此书有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