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图
二卷。不著作者姓名。此传奇共二十五出,分上下二卷。晋尚书左仆射邓攸清正廉明,行孝施义,却无子嗣。作者撰《百子图》,尽翻其事,以劝人行义。其情节大略是:邓攸从石勒营中逃出,挑着儿子和侄子避难。想到难于两全,就把所佩古镜系于儿子宾的胸前,弃于路旁,只带着侄子绥逃走。宾被小民强思萱拾去,改名为金。后来邓攸巧遇强思萱,见古镜知子宾犹在。强思萱述其前事,使宾与父母相认。邓攸有四子、二十孙、七十五玄孙,晋元帝命绘“百子图”进献。此书有旧抄本。
二卷。不著作者姓名。此传奇共二十五出,分上下二卷。晋尚书左仆射邓攸清正廉明,行孝施义,却无子嗣。作者撰《百子图》,尽翻其事,以劝人行义。其情节大略是:邓攸从石勒营中逃出,挑着儿子和侄子避难。想到难于两全,就把所佩古镜系于儿子宾的胸前,弃于路旁,只带着侄子绥逃走。宾被小民强思萱拾去,改名为金。后来邓攸巧遇强思萱,见古镜知子宾犹在。强思萱述其前事,使宾与父母相认。邓攸有四子、二十孙、七十五玄孙,晋元帝命绘“百子图”进献。此书有旧抄本。
三卷。明卓明卿(约1596年左右在世)撰。卓明卿字澄甫,钱塘(今属浙江省余杭)人。生卒不详。万历中由国子监生而官迁光禄寺署正。明卿著有《光禄集》三卷,《卓氏藻林》八卷等均著录。是书为明卿所自编。刻于万
三卷。唐李冘撰,生卒年,生平均不详。其作者《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作“李亢”,另外一些钞本或“李元”、“李冗”,未详孰是。这部书是唐代兼收志怪和志人的笔记小说集。此书原本早佚,原书署名已难
十二卷。清沈日富(?-1869)撰。沈日富江苏吴江人,字沃之,终身不仕。文章师承桐城派,酌之唐文、宋理,讲究义法、词章,不枝不蔓,不为浮词,严谨有余,灵动不足。是集卷一收《入厩修容解》、《三让解》、《
清李海观(1707-1790)撰。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宝丰县人。他出身于农村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岁时中乾隆元年恩科举人。但在中举之后,科名上并不顺利,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共逢三次会试,皆落第,继
二卷。清周靖(生卒年不详)撰。周靖字敉宁,吴县(今属江苏)人,周顺昌(万历进士,为魏忠贤迫害而死)的曾孙。此书旨在辨别篆书与隶书的同异,与张有《复古编》相类。所不同的是,张书以篆文为纲,附列隶字之正俗
三十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十余岁已有文名,吴伟业称他是“江左凤凰”。入清后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到官职。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二卷。清张廷济撰。张廷济(1768-1848),字叔未,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嘉庆三年(1798)解元。除本书外,还有《清仪阁金石题跋》等著作。此书二卷,系张廷济所藏之拓本。生前未成书。拓本后归四会(
三十四卷。清王起鹏撰。起鹏字芝兰,改名第兰,号苕若,新城(今河北新城县)人。乾隆己酉(1789年)举人,官湖北谷城县令。谓读《切韵指掌图》,恍然悟今所传之等韵即古之韵书,于是以类相求,用宋郑庠之说,以
十卷。明王达(1343-1407)撰。王达,字达善,号耐轩居士,江苏无锡人。洪武中,以明经荐,初为训导,后改大同府学,永乐中,擢为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曾参与监修《永乐大典》。著有《笔畴》、《天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