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义考

经义考

三百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经学家、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入选,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博学多才,康熙曾赐“研经博物”匾,予以褒奖。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彝尊乞假归里,隐居林下,著书立说。《经义考》是他辞官后,据从前的所见所闻,研究古今经学文献,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间撰写成的。原名《经义存七考》,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开始刊行,当时只刊行了半部,至春秋类。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在淮南朱彝尊的孙儿朱稻处见到《经义考》朱刻部分的手稿,极为推崇,于是重新编纂校勘,增加了凡例,乾隆二十年(1755)完成全书,共三百卷,改名为《经义考》。《经义考》分二十六类,首录御注、敕撰的经学书籍三卷,再录文献二百九十七卷其类目为:易类七十卷书类二十六卷,诗类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类一卷,春秋四十五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三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一卷、立学一卷、刊石五卷、书壁一卷、镂版一卷、著录一卷、通说四卷,末附家学、自序二卷,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述四卷有录无书。所收经书均先著录撰人姓名、书名、卷(篇)数,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某卷;并注明存、阙、佚、未见和伪书等字样,以便考知图书流传情况;然后辑录原书序跋,介绍诸儒学说、经学派别及著者生平事迹,且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最后是按语。对于各书的有关考证,为朱彝尊自己考订。该书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波及海内外学术界,被称作“为目录学辟一新大陆”。该书原刻本刊刻未毕,乾隆二十年(1755)德州卢氏雅雨堂补刻完成。另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猜你喜欢

  • 张燕公集

    二十五卷。唐张说(667-731)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

  • 广韵说

    一卷。清吴凌云撰。吴凌云(1753-1803)字得青,一字槎客,江苏嘉定(上海市嘉定县)人。嘉庆五年(1800年)贡生。曾与陈诗庭同校《说文解字》。后假馆钱大昕“孱守斋”,尽读所藏书,学益邃。所著《十

  •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

  • 关帝纪定本

    四卷。明戴光启、邵潜同编。光启字方廷。潜字潜夫,皆江都(今属江苏)人,生卒仕履均不详。关帝即三国刘蜀大将关羽,有关他的事迹,元明间,胡琦、吴浚、吕楠、胡三省诸人皆曾各纂辑成书,戴光启、邵潜二人有感于诸

  • 邶风说

    二卷。清代龚景瀚(1747-1802)撰。景瀚字海峰,福建闽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官至兰州知府,送部引见,卒于京。景瀚工古文辞,有《淡静斋文钞》传于世。是书首有自序,称成于乾隆戊戌(17

  • 橘洲诗集

    六卷。清范士楫撰。范士楫字箕生,号放樵。定兴(今属河北)人。约生于明万历时,卒于清康熙初年。崇祯十年(1637)进十,任山西阳曲、洪洞知县。后降于清朝,官至吏部郎中。顺治末辞官归乡。著有《橘洲诗集》。

  • 沈归愚全集

    清沈德潜(1673-1769)撰。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遇。举进士时年已近七十。命值上书房,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辑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

  • 陈安甫小草

    不分卷。明陈尧德(生卒年不详)著。陈尧德,字安甫,江苏吴县人。据集前万历(1613)癸丑自序,作者不事科举,先卖布贩缯,后卖菜糊口,自称卖菜佣。此诗集写眼前之景、身边之物、送别之情,多有新意,不乏清丽

  • 禹贡增注或问

    一卷。清胡宗绪撰。此书署“乾隆戊午春病中杂记”,胡宗绪有《禹贡增注》三卷,此书即为《增注》而作。书中所论甚广,论四渎地势水性、论九河、论江汉形势、论三江震泽相因、论河源及三黑水,并论及读经之要以及旧注

  • 伪齐录

    二卷。不署撰者名。缪荃孙据《北盟会编》题为从政郎杨尧弼撰,且称大概为南宋人的著作,因为书中出现赵构的名字,注解中就“指斥御名”。该书记载刘豫伪齐史事,刘豫见于《宋史·叛臣传》。《伪齐录》对《宋史》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