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陆德明(550-630)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仕陈为左常侍。入隋为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贞观中拜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吴县男。从周弘正学,善言玄理,精经学小学。尚著《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均传于世。陆氏于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采集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遂撰《经典释文》一书。第一卷《序录》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序”说明编撰此书的缘由和目的;“条例”主要说明编撰方式;“次第”说明所释各部经典次序先后之依据;“注解传述人”介绍传述经典各家的渊源和流派。从第二卷至第三十卷分别注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著作的经文和注文的音义。是书收《老子》、《庄子》,而不收《孟子》,曾引起清儒的疑问。《四库提要》云:“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此说很是。《经典释文》对于《孝经》,由于为童蒙初学之书,《老子》当时传本错误很多,故多摘全句;其他各书则标出书名及章节,尔后只摘录被注之经文或注文,或一字,或两三字,全句录出者甚少。是书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陆氏《序》云:“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陆氏所处时代,正是“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的时代,经师注音非常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陆氏遂锐意撰述,正其音读。陆《序》述其撰述旨趣与经过时云:“粤以癸卯(583年)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艺,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撰述的原则是“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所采音切,哪一个应该“标之于首”,哪一个应该算做“众家别读”而又“苟有所取”,作者是要“微加斟酌”的,斟酌的标准是“典籍常用,会理合时”,在“古今”音注中,先今而后古;在“南北”音注中,取南而舍北。其《条例》云:“前儒作音,多不依注,注者自读,亦未兼通。今之所撰,微加斟酌。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衷焉。”《经典释文》卷一最后之“附刻”谓全书注释经文九千九百九十二字,注文六千一百二十九字,合为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一字。绝大多数注释都有音切,估计《经典释文》所收音切总在一万条以上。根据这些音切,大致可以归纳出梁陈时金陵音的轮廓。其音切是语音史研究很有价值的材料。注音之外,陆氏还做了许多释义与校勘工作。其释义亦是“经注毕详”,既释经文,也释传注;于博取诸家训诂外,复参以己意,以求“示传一家之学”。训诂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训释词义,而且阐发经注指意、分析文字形体。是书对所注释各部经典的校勘十分出色,在校勘时,陆氏基本采取“述而不作”原则,他在《条例》中说:“余既撰音,须定纰谬,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闻耳。”由于陆氏以“示博闻”为原则,所以《经典释文》一书保存了大量异文,其中有文句之异,如《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经典释文》正文作“吾焉得而食诸?”,其注释云:“本亦作‘焉得而食诸?’焉,於虔反。本今作‘吾得而食诸?’”其中有单字之异,如卷二“谬:本或作‘缪’。”“挥:本亦作‘辉’。”是为假借字之例;卷二十八“分:本又作‘介。’”是为错字之例;卷三“跄:《说文》作抢。”是为异体字之例;卷二“寇:郑、王肃本作‘戎’。”是为近义字之例;卷十一“含:本又作‘函’。”是为同音字之例;卷五“特:《韩诗》作‘直’。”是为音近字之例。对于某些传本的错误,陆氏也“随加刊正”,如卷二“慎:本或作‘顺’,非。”《经典释文》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经典释文》亦有错误,如《毛诗音义》之《陈风·墓门》误以“讯”“谇”为一字;《礼记音义》之《曲礼》,误以“饭”字俗体“飰”为另一字,注“扶万反”;“标之于首”的音切,有些并非正确的读音;传本中的讹字,亦往往未加刊正,而当作异文。《经典释文》原本,为经文所注音义用墨笔书写,为注文所注音义用朱笔书写,以示区别;刻版之后,只能经注通为一例。宋代监本诸经多把《经典释文》各经音义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注疏之中,明代因之。因《经典释文》散附注疏之中,原书遂致衰微,清代徐乾学得写本,遂有通志堂刻本,是为清人最早刻本,但是本勘校不精,讹误殊多。清乾隆间卢文弨得影宋钞本,校勘重刻,收入《抱经堂丛书》,是本颇精。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即据是本影印,并附卢氏所作《考证》三十卷。近代在敦煌发现了几种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和今本差别很大。罗常培有《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载《清华学报》十三卷二期(1941年)。另有一部宋元递修本的《经典释文》收藏于清内府。辛亥革命后,卷一至卷六为北京琉璃厂藻书堂书店购得,1946年售给北京图书馆;其余二十四卷,解放后亦为北京图书馆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将此本影印出版,线装;1984年又出缩印版。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德明生于南朝陈,卒于唐贞观初(约550-约630年),吴县(今苏州市)人,其名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世。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博通经籍,与孔颖达齐名。历仕陈、隋、唐三朝,隋炀帝时曾任国子助教,唐初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该书大致完成于隋末唐初,内容包括《序录》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公羊》、《穀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诸书释文。书中包括了属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而不包括儒家的《孟子》,似不符合唐以后学者的习惯,这是因为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之学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崇尚,元朗生于陈,犹沿袭了南北朝以来的学风。其《序录》部分,综述经典传授概况,为研究中国文字、音韵、经籍版本、经学源流等的重要资料。其正文部分,在体例上诸经皆摘字为音义,只有《老子》因传本多误,《孝经》为蒙童读物而摘全句。对诸经音切的训释,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集诸儒训诂,考证各本异同,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使汉魏以来诸儒对群经的音义训释除各经的注疏以外赖此书得以保存。宋时监本注疏以此书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于注疏之中,明代因之,使原本倒不大流行于世。至清朝,徐乾学得到写本令人重校,后被刻入通志堂经解中,才恢复其本来面目。以后卢文弨得影宋抄本,再三校勘重印,成为最好的版本。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因校跋不同共十三种,宋刻宋元递修本,清抄本一种,清刻本一种,另有《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为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经典释文校勘记》二十七卷,清阮元撰,清嘉庆十三年文选楼刻本。

猜你喜欢

  • 名理探

    五卷。葡萄牙傅汎际(?-1653)译义,清李之藻达辞而成。汎际字体斋,耶稣教士。泰昌元年(1620年)来澳门,曾在嘉定、杭州、西安等地传教。在杭州时与李之藻译有《名理探》十卷、《寰有铨》六卷。据之藻《

  • 小重山房诗续录

    十二卷。清张祥河(1785-1862)撰。张祥河,字诗舲,甘肃华亭人。嘉庆举人,官至布政使、巡抚、刑部左侍郎。其人五岁入家塾,十二岁学诗,喜为古今体诗。致仕后宦迹几遍天下,历观山川名胜,辄以歌咏道其胸

  • 锡金考乘

    十四卷,首一卷。清周有壬纂。周有任,字佩安,江苏无锡人。周氏自幼弃举业,汇笔游公卿间,数十年于邑中,文献掌故考求甚力,断碑只字靡不搜访。著有《锡山文钞》、《句吴金石记》、《名山祀典录》,纂有邑志多种。

  • 御定孝经衍义

    一百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和爱新觉罗·玄烨(见《日讲易经解义》)等御定。是书为顺治十三年(1656)奉敕所修,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告成。圣祖亲为鉴定,并为之作序,然后颁行。是书体

  • 经学通诰

    五卷。叶德辉(1864-1927)撰。叶德辉字奂彬、焕彬,号直山、郋园。湖南湘潭人。清光绪进士,授吏部主事。戊戌维新时期,为湖南顽固派首领之一,诋毁维新学说,排挤打击维新派。文章宗法桐城古文。是近代著

  •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毛奇龄事迹详见《仲氏易》条。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

  • 冯潜斋年谱

    一卷。清劳潼编。劳潼字润之,号莪野,乾隆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救荒备览》、《读史随笔》等书。为谱主门人。谱主冯承修(1702-1796),字达天,号潜斋,广东南海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

  • 叶赫那拉氏二日祭祀礼节

    清铭敦撰,铭敦,字稚荪,姓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是书记第一日祭为祭天,第二日祭为祭祖。共二段,每段之前,都有祭前戒备事宜、选择日期、执事人数、应用器具、厨役工资等。书后附有汉译清字祷告书一篇。其书

  • 南北史补志

    十四卷。清汪士铎撰。汪士铎,江苏江宁县人。道光举人。除是书外有《水经注图说》、《江宁府志》等。是书卷一至卷四为天文,卷五至卷八为地理,卷九、卷十为五行,卷十一至卷十四为礼仪。据目录有刑法、职官、食货、

  • 重修嘉鱼县志

    ①八卷,续增一卷。清张其维撰。张其维,字德隅,山西蒲县人,举人,官嘉鱼知县。康熙十年(1671)县令李元震修嘉鱼县志,以前诸志,皆较略于李志。张其维莅任六年,奉修邑志之令,搜罗旧志,延李懋泗等人依据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