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苗氏说文四种

苗氏说文四种

二十卷。清苗夔(1783-1857)撰。苗夔字先麓,亦作仙簏,直隶肃宁(今河北献县)人。道光辛卯(1831年)举优贡生,后进入祁隽藻幕府任职。不久去职,主讲于翼经书院。爱好六书形声之学,攻治许慎《说文》之学,造诣精深。除此之外,苗氏对古音研究多有成就。他认为顾炎武古韵分部太密,因而自定为七部。后人多嫌其疏谬。《苗氏说文四种》均涉及古音之学。《说文声订》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苗夔在校定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同时,借此订二徐本《说文》谐声的说解,而成此书。他认为二徐不达古音,往往删去许慎说解中的“声”字,所补的“声”字虽然有些是当补的,但也有不少地方不当补。此书大约正误参半。《说文声读表》成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按苗夔七部排列《说文》9300余字,以见其音读,每个韵部自为一卷。但是此书根据变化了的字形分析六书,离析拼凑,强以为声,必然导致疏谬。《说文建首字表》依照史游《急就章》的体例,取《说文》部首,谐诸声韵,仍以五百四十部分为十四章,加上句读改其声纽,便于学者翻检。不过在建首字声例中把非声的字而误以为谐声。苗夔认为二文相配,就是一形一声。如果部首以外的“文”不是声,那么这部首就是亦声。如祭字,示亦声。全书由祁隽藻帮助刊刻。《说文声订》、《毛诗韵订》、《说文建首字读》均有祁氏所作的序。初印本《说文声订》前还有《形声解》二页,后来的刻本则无。《苗氏说文四种》目录:《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建首字读》一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有清咸丰汉专亭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蜀石经残字

    一卷(百一庐丛书本)。清陈宗彝刊。宗彝尚刊刻过《汉熹平石经残字》。此书前有其父醒斋老人序,次为《毛诗》及《注》残字,后附道光五年独抱居士跋。次为《左传》及《注》残字,后附助刊各家姓名及道光八年宗彝和顾

  • 苏松历代财赋考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苏、松二郡(今江苏、上海一带)的田地仅占当时全国八十五分之一,而其所出之赋却占全国总数的十三分之二。明太祖以租额为官粮,万历之后,有司官以耗增充正数,长此以往,民困未苏,作者摘其大

  • 知退斋稿

    七卷。清张瑛(1823-1901)撰。张瑛字纯卿,又字仁卿,号退斋。江苏常熟人。诸生,官至青浦县训导。少时学古文,成绩名列前茅,中年后迁居金陵书局,研究湘乡论文宗旨,晚年删除浮藻,益臻谨严。著有《国朝

  • 绍兴府志

    ①五十卷。明萧良干修,张元朴、孙针纂。萧良干绍兴府知府。此志为明万历十五年(1586)刻本。全书五十卷,分为:卷一疆域志,附图一。卷二城池志,附图三。卷三署廨志,附图四。卷四至八山川志,附图十六。卷十

  • 翻译三字经笺注

    八卷。不著撰人姓氏。此书又名《翻译续三字经》,此书以《三字经》为底本,稍加修改而成,有的地方还增添了内容,如“君臣义”改为“君臣依”下加“父统子”,“夫帅妻”二句,另外所增加的内容还有宋辽以后的史事,

  • 六帖新书

    见《白孔六帖》。

  • 东观汉记

    二十四卷。《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人撰,今考证刘珍未尝做过长水校尉,且此书开始于明帝时,更不能将刘珍写在编撰者之首。《后汉书·班固传》载明帝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

  • 金石称例

    四卷。附续编一卷。清梁廷楠撰。梁廷楠(1796-1861),文学家。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官澄海县训导。咸丰时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祯禁烟,并支持广

  • 御纂春秋直解

    十五卷。傅恒等奉敕撰。乾隆二十三年(1758),傅恒、来保、刘统勋、汪由敦等奉敕撰《春秋直解》,当年而成。以鲁十二公为十二卷,其中庄、僖、襄公篇帙较繁,各折一子卷,共十五卷。此书只列经文,不列传文,大

  •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