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荆川集

荆川集

十三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省)人。顺之素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曾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人称“荆川先生”。顺之学问渊博,天文、地理、音乐、数学、兵法无不精研。所为古文,汪洋纡折,屹然为一代之宗。其论文本主张在形式上要符合唐宋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谓诗文须“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对于文章的内容,则始终要求以儒家“六艺”为指归。自评其所作云:“其为诗也,率意信口,不调不格,大率似以寒山、‘击壤’为宗”,“其于文也,大率所谓宋头巾(指道学家)气习”。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著有《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刊刻,题名《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基本上按这两种刻本著录。因丁丙未见唐鹤征刻本,故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怀疑《千顷堂书目》所载数目不合。十七卷本《四部丛刊》已加以影印,卷一为赋、诗,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九为书,卷十、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说、铭、诔、祭文,卷十四、十五为志铭、行状,卷十六为墓表,卷十七为杂著,《外集》卷一为廷试、策诰、议表,卷二为奏疏,卷三为公移。另外,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唐执玉又刻印过《荆川文集》,凡十八卷。

猜你喜欢

  • 医方考

    八卷。明吴昆(详见《黄帝内经素问注》)撰。此书收集古今良方七百余首,按病证分七十二门,每门均有小序。卷一为中风、伤寒等门;卷二为斑疹、霍乱诸门;卷三为虚损劳瘵、五尸传诸门;卷四为脾胃、伤食诸门;卷五为

  • 天苏阁丛刊

    二集,十五种。民国徐新六(1890-1938)辑。徐新六字振飞,浙江杭州人,曾留学英法。后入兴业银行任总经理,兼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乘机由香港飞重庆,为日机截击身亡。该丛

  • 郁冈斋法帖

    十卷。明王宇泰(生卒年不详)辑。王宇泰,字肯堂(一作名肯堂,字宇泰),号损庵,金坛(今属江苏)人。官至福建参政。王肯堂深于书法,尤其于晋人书法精心深悟,著有《郁冈斋法帖》。该法帖上自魏晋之钟繇、王羲之

  • 蓬莱县志

    八卷。清高岗修,蔡永华纂。高岗字仑侯,北平人(今北京市),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六年(1667)任蓬莱县知县。蔡永华,邑人,曾任河东、陕西等处都转盐运使。考蓬莱县,其原无旧志,此志为创修。高

  • 日讲易经解义

    十八卷。清牛钮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三年(1683)制序刊行。康熙于《易》喜朱熹之学,于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体,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本义》者撰为此书,以为经筵讲读之用。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

  • 礼书附录

    十二卷。清陈风泉(生卒年不详)撰。陈凤泉,安徽泾县人,官石埭县学。该书融汇多家,博取前人有关礼制的研究成果对古礼作简要解释。重点参照清人秦蕙田《五礼通考》、宋陈旸《乐书》、清惠士奇《礼说》等。分列十二

  • 嚏古集

    三卷。明陶汝鼐(详见《荣木堂文集》)撰。该集为乐府诗,卷首有自序,诗云:“寤言不寐,页言则嚏,安知古人无嚏乎哉。”意即思念古人。该集中主要选择汉朝以后史事中卓著者各赋诗一章,共有一百二十多首。题下先记

  • 归田稿

    八卷。明谢迁(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

  • 利川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何蕙馨修,吴江纂。何蕙馨,字仲香,河南息县人,增贡,官利川知县。吴江,字枫桥,本县人,贡生。按利川,向属土司,明以来,先属菱州,后属施州卫,乾隆元年(1736)改利川县,以忠孝、忠路

  • 十六国史略

    不分卷数。清王筠撰。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清代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游京师三十年。与叶志诜、何绍基等友善切学。后知山西乡宁等。工于经史,尤长于说文。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