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残字考

蜀石经残字考

一卷(石经汇函本)。清王昶(1725-1806)撰。昶字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甲戌进士,官刑部侍郎,著有《春融堂集》、《金石萃编》等。此书本是《金石萃编》中蜀毛诗石经残本跋尾,后从《萃编》中抽出,刊于《石经汇函》之中,改题其名为“蜀石经残字考”。卷首不录蜀石经原文,仅记起迄。其后每诗分篇,以明监本校之。校记之后,则引《成都记》、《玉海》、晁公武《石经考异序》、洪迈《容斋随笔·经义考》、曹学佺《四川名胜志》、吴任《十国春秋》等书中有关蜀石经的记载,逐条记录,最后考经、序、传、笺的异同,并给以结论。所据之本,自卷一《鹊巢》笺“故以兴焉”起,至卷二之末“二子乘舟”篇止,与吴骞《蜀石经毛诗考异》、冯登府《石经补考》中“蜀石经考异”的毛诗残本所据者同出于武林黄氏。王氏所考与吴氏所校相比,只是对那些与毛刊本不同,而与《释文》《唐石经》《孟子七经考》相同,并作了校记的内容,多所论定。与冯氏之校以唐石经、宋小字本、闽本、明监本、汲古阁本,并逐条考其异同相比,二人互有详略。但在考证其中脱字、误字、衍字及其同异字之由来,论其得失方面,王氏考订之精殊胜于冯氏。例如《诗·江有汜》“之子归”条,王氏认为《桃夭》《鹊巢》等篇皆作“之子于归”,此处亦应依例增“于”字。较之冯氏似有“于”字之说,更为有识,非冯氏所能及。举此一端可以概见其余。至于书中凡有关于蜀石经的诸说一律引入,不专以涉于毛诗者为限,则是因为其原作乃蜀石毛诗的跋尾,而不是蜀石毛诗的校记,因此是可以旁征博引的,不宜据此认为其体例可议。

猜你喜欢

  • 医说续编

    十八卷。明周恭(生卒年不详)撰。周恭,字寅之,江苏昆山人,通儒学,好方书。此书为续补宋张杲《医说》而撰,成于明弘治六年(1493)。张杲之书多采自医书之外各种典籍,载辑罕见之证,以广异闻。周恭续补则多

  • 内阁奏题稿

    十卷。明赵志皋撰。赵志皋字汝迈,阑溪(今属浙江兰溪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年任侍讲官,因忤张居正而谪官。居正没后赵即升任礼部尚书,入参机务。他在罢矿、建储等大政上,尚能够力疾疏争,四年间,疏八十余条上

  • 女才子传

    见《女才子书》。

  • 诗纬推度灾训纂

    一卷。清胡薇元撰。篇中“君子悉心研虑,推变见事也”条,引《匡衡传》:“诗者原性情而明人伦也,故治诗必通律历阴阳,而旁极乎性命之原,善推祸福以著,斯乃告往知来,圣门言诗之微旨也”;“烨烨震电”条,引京氏

  • 随园诗话

    十六卷。《补遗》十卷。清袁枚(1716-1797)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外任,历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地知县,颇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

  • 东山外记

    二卷。清周骧、刘振麟合撰。周骧字九逸,浙江鄞县人。振麟字轩振,江西安福人。二人俱查继佐门人。此书杂记查继佐行事言论。前有刘振麟序、周骧引言,又有粤东同学较次姓氏五十二人,后有高验恒跋。初刻于康熙五十八

  • 黔书

    二卷,清田雯纂修,田雯(1635-1704),字子纶,一字纶雯,号猗亭,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光禄少卿、贵州巡抚、江苏巡抚、户部侍郎等职,清

  • 地理书

    二十四种,三十七卷。清张湘撰注。张湘字灵源,武陟(今属河南省)人。生卒年不详。张湘好堪舆之学,整理自古流传的堪舆类著作,为之订正注释,如《玉尺辨正》二卷、《辅星水法注》一卷等多种,其自撰书仅五种,如《

  • 泉货汇考

    十二卷。清王锡綮编。王锡綮,详见《选青阁藏器目》条。书前有同治十二年(1873)自序、盛襄题诗、樊彬序及凡例。末有其孙王维檏跋。书中所列,卷一为古币品;卷二、卷三为古刀品;卷四为古圆金、周正品、汉正品

  • 诗经言志

    二十六卷。清汪灼(详见《毛诗周韵诵法》)撰。是书首有张节序。灼作是书,盖本孟子“以意逆志”之说。是书说诗,不明引序及毛、郑、朱诸家之说,不主一家,而意在订诸家之误。如谓《河广》一篇,当作于卫已渡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