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宋僧传

高宋僧传

三十卷。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撰。赞宁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法号“赞宁”。赞宁聪颖敏惠、钻研佛法。尤精于南山律,有“律虎”之称。太平兴国三年(978)达宋都城开封,受到宋太宗赵炅的礼遇和器重,赐号“通慧大师”。历任左街讲经首座,史馆编修,并掌洛京宗教诸事,后升任汴京右街僧录、左街僧录等职。赞宁平生著述颇多,除《宋高僧传》三十卷外,还著有《大宋僧史略》三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集》、《外学集》等佛教著作。《宋高僧传》原名《大宋高僧传》,称称《宋传》,是赞宁奉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诏而撰写的。受命后回到杭州,与弟子显忠、智轮费时七年,于端拱元年(988)成书,编入大藏。至道二年(996),重加修整,补入一部分资料,遂成定本。《宋高僧传》在编纂体例上,与唐代释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基本相同。分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感通篇、遗身篇、读诵篇、兴福篇、杂科声德篇等十科。唯在篇末之论部分有创新之处。如在有些人的传末附以说明文字,申明作者意旨,或自为问答,以释疑难,这是前传所没有的。入传的僧人主要包括六个朝代,即唐代,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宋代另补充了刘宋、后魏、陈、隋以前所遗漏的高僧。正传收载531人,附录126人。其学术价值在于: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保存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足以弥补正史对佛教史实记载的不足。如其译经篇详载唐代新传来的密宗各大师的事迹,译场的设官分职,译经的体例;习禅篇记禅宗五家七宗的成立,派别分歧,南顾北渐的斗争;明律篇所记南山、相部、东塔三派的争执等,均成为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另外,该书对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一一立传,对禅宗内部的矛盾斗争,坚持写实,毫不隐讳。无疑对研究中国独具特色的禅宗史具有重要价值。《宋高僧传》由于作者明悉掌故,熟稔史籍写作体制,治史严谨,博采各家之长,故使此书写作风格“叙事清新质朴、翔实畅达”。对后世佛教传记体裁史书的编修具有一定影响。初刊本为南宋《碛砂版大藏经》,简称《碛砂藏》。由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县)延圣禅院雕印,装潢为梵夹本。1931年在陕西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此藏经本。中华书局1987年《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本。最新版本是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本。

猜你喜欢

  • 仕学规范

    四十卷。南宋张镃(1153——?)撰。张镃字功父,又作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累官承事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事。开禧三年(1207)为左司郎官,参与谋诛韩侂胄。后忤宰相史弥远,

  • 仲志

    五卷。明刘天和(生卒不详)撰。刘天和,字养和,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人。明正德年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提督团营,谥庄襄。多次率兵抗击外敌,曾总理河道,治理黄河,著有《问水集》等。刘天和任河

  • 周易虞氏义

    九卷。张惠言撰。此书系张惠言探究虞氏易之成果。据称作者穷探力索,积三年始成。李鼎祚《周易集解》集汉魏以降诸家易说,唯以虞氏义最详,惠栋探研古义,作《周易述》未能尽通。张氏继之而起,以虞氏为宗,以阴阳消

  • 诗畸

    三种,十三卷。原题南注生辑。南注生不知为何许人,据其书序谓曾官京曹,光绪八年(1882),法、越兵端己起,南注生尝请缨戍边。是书乃“诗钟”之作,所谓“诗钟”,乃一种文字游戏,或嵌字(出诗中限嵌之字),

  • 云栖纪事

    一卷。不著撰人。此编不著撰者,经稽考,当成于寺僧宏熹之辈。云栖开山于宋初的志逢,至明代为莲池大师的道场,世称名山胜地。清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嘉庆间不慎失火,后发币兴修。咸丰间兵燹载经,寺无完址

  • 良乡县志

    八卷。清杨嗣奇修,李维翰、等纂。杨嗣奇康熙年间任良乡知县。《良乡县志》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全书八卷,十纲,分为:舆地、建置、赋役、官师、人物、纪幽、物产、武备、祥、艺文。该志以纲冠其首。一目

  • 韩五泉诗集

    四卷。《附录》二卷。明韩邦靖(1488-1523)撰。韩邦靖生平详见《朝邑县志》(辞目)。本集乃其兄韩邦奇所编。共四卷。并以《志传》二卷附录于后。现存有嘉靖十六年(1537)赵伯一刻本,有嘉靖十九年(

  • 吏隐录

    二卷。明沈津撰。沈津字润卿、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家世业医。明有两个沈津,《吏隐录》为苏州沈津作。这部书记叙的是彼时朝野遗事,兼及沈津先世善医事迹。《四库全书总目》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列入存目

  • 元四家诗

    二十六卷。明毛晋(1598-1659)编。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九,更字子晋,号潜在。江苏常熟人。明诸生,家富而好施,不出官仕,布衣自处。著有《毛诗陆疏广要》等。是编凡《虞集诗》八卷、《杨载诗》八卷、《范

  • 铅山县志

    ①十五卷,清郑之侨纂修。郑之侨,字东里,广东潮阳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铅山知县。《铅山县志》乾隆八年(1743)刻印。此志舆地志、建置志中,凡旧志讹误之处,皆予订正;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