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书

魏书

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由于他文才出众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修《齐史》。他一生勤于修史。他奉高欢父子之诏撰写《魏史》,又志愿专心修史工作,当时还有平原王高隆之任总监,高隆只署名,另五人受命撰史,但他们不长于史才,实际上主要是魏收撰写。《魏书》从公元551年开始,至554年完成,前后仅四年。先写“纪”、“传”,后又写了“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在帝纪中,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即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当时北魏比较杰出的皇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元宏改制、汉化、迁都洛阳,改拓跋姓为元姓。最后一篇是孝静帝元善见的纪,他是东魏的皇帝,魏收以东魏为正统,所以列在北魏帝一起。“列传”九十六卷,前十篇集中记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八十三篇起记叙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志”二十卷,写成晚,编在纪传之后。其中《食货志》记载北魏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均田制、赋税制提供了原始资料。《官氏志》中记载了官制,还有拓跋魏姓氏变化。《释老志》是魏收新增的志目,记佛教、道教的源流,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较详细。魏收著《魏书》的资料主要以史籍和临时征集的百家宗谱为依据。北魏原有国史,如邓渊的《代记》十卷;崔浩领导修史续编《国书》三十卷,纪、传、志、表俱全。以后还有李彪、邢峦等分别撰写的《孝文帝起居注》《庄帝纪》三卷,《辨宗室录》三十卷。《魏书》到了北宋时,残缺了三十九卷。是刘邠等在校定时,采用了隋魏淡的《魏书》,唐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及《修文殿御览》等书加以补充的。《魏书》在南北朝各史中,还属比较好的史书,不仅史料有较高的价值,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魏书》成书后,当时争议很大,有的说是“秽史”,有的认为可传之千古。投诉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把魏收的坟地挖了,抛尸于野。由于对《魏书》不太满意,到宋朝又残缺严重,后人想补史的也不少,但在体例上创立《序纪》和《释老志》是最早记佛、道二教的珍贵资料,还有《灵征志》记载天文、地震、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有价值的史料。后人刘恕等校勘《魏书》,为后人补的在卷末加注“阙”字。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魏书》校斟最精。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疏义

    ①十四卷。宋江澄(生卒年不详)撰。江澄,太学生,宋人,其余不详。撰有《道德真经疏义》。宋徽宗赵佶,曾经为《道德经》作解,引起宋代学者纷纷研究著述。江澄撰此书,就是为了疏证《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其书效

  • 次柳氏旧闻

    一卷。唐李德裕(787-849)撰。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以父荫补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史、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朝任宰相,执政六年,抑制宦官,打击藩镇,击败入侵回

  • 诗经要义

    二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了翁字华父,谥文靖,邛州浦江(今四川省邛崃县)人。有《周易集义》十一卷已著录。考《宋史·儒林传》及《宋志》,魏氏著述计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

  • 新语校本

    二卷。清宋翔凤校(见《大学古义说》)。是书以《汉魏丛书》本《新语》为主,又从孙星衍处,得《子汇》本,姜思复本,及旧影抄明胡维新本,参互校订。抄本内有红笔漆改,星衍跋云,不知何人据何本所增,此书校语称“

  • 古文尚书辨

    ① 一卷。清朱彝尊(1629-1709)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文学家。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 垂世芳型

    十三卷,清金维宁撰。金维宁字德藩,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年间举人,著有《秋谷杂编》。《垂世芳型》最初名《连珠汇校》。系作者从历代事迹中选取若干,每人立一传加以论断评说,相当于通史的形式。郑重欲为之

  • 唐诗说

    二十一卷。元释圆至撰。生卒籍里等均未详。释圆至著有《牧潜集》。此书取宋周弼所选《三体唐诗》为之注释。前有大德九年(1305)方回序。考都穆《南濠诗话》曰:“长洲(今江苏苏州)陈湖碛沙寺,有僧魁天纪居之

  • 陆丰县志

    十二卷。清王之正修,沈展才纂。王之正,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乾隆九年(1744)任知县。陆丰旧属海丰,雍正九年(1731)分县后土田如故,山川犹昔,星野、气候、土物之产,旧志虽已载,而建置沿革,

  • 九州山水考

    三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九州山水考》将《禹贡》篇所涉及到的山水等加以分类,并以类相从。共分山四十三座,其中正导的二十七座,杂见的十六座;水四十二条,其中正导的九条,杂见的三十三条;又附

  • 灵台秘苑

    十五卷。北周庾季才(生卒年不详)撰。庾季才字叔奕,八岁通《尚书》,十二岁通《易》,好占玄象。梁元帝尝与之论星历,梁亡,周太祖令掌太史。著有《灵台秘苑》、《垂象志》。原书《隋书·经籍志》记为一百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