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

三卷。旧题黄石公撰。黄石公事迹具《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述云:秦灭六国后,故韩相后人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于博浪沙行刺始皇帝,未成。遂更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在圯(桥)上遇一褐衣老父,以为良“孺子可教”,便授其书一编,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书便是圯上老人推演《太公兵法》而成的《三略》。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有黄石,与老父前言“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合,遂取而葆祠之。显然这是太史公采辑的民间传说,故其后论赞曰“亦可怪矣。”《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云下邳神人撰,显是附会,不足为训。案黄石公或真有其人,当为秦汉间隐士也未可知,然今传本《三略》与黄石公无关,当是后人依托之作。汉以来史志书目以黄石公为名的书有二十多种,如《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等,不一而足。细究此书文义,当是汉初黄老家言。汉初黄老家有别于先秦老庄道家,它博采道、儒、法、兵诸家思想,今人裘锡圭谓之“道法家”,其说甚确(参裘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故其书成于汉初可无疑。其书在东汉初已经流行,《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云“光武审《黄石》,存包桑。”可证。或谓此书成于西汉末年,为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宗室的隐士所为。其说也有据,可备一说。(参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今本《黄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卷,凡3800余字。该书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战略,也涉及到军事战略;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新的发展。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具体言之“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值得称道的是此书对将帅、士兵和民众各自作了中肯的论述。如“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此外主张控制战略要地,注重后勤补给等,都有独到见解。总言之,上中二卷是对前人兵法《兵谶》、《军势》(俱已亡佚)的征引和发挥。下卷是作者的论述。此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唐魏徵撰《群书治要》,选录了此书。宋刻《武经七书》收录此书,一直作为后代武举试士的教科书。最早为它作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魏人刘昺,撰有《略记》百三十篇。(《魏书·刘昺传》),现存最早的注本当推宋施子美的《七书讲义·三略讲义》,影响最大的是明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此书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自《隋志》以后,历代官私书目均见著录,仅现存的版本有140余种(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统计)。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初刊,现存日本岩崎氏之静嘉堂。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宋本,收入《续古逸丛书》是通行本,另有《四库全书》本,《武经七书》本,近年又有新注译本出版。如许保林的《黄石公三略浅说》附有原文译注(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疏

    四卷。旧题唐玄宗(见《御注道德真经》)御制。唐玄宗李隆基曾撰有《御注道德真经》,又有《御制道德真经疏》,似乎不该有此书,史志也都没有著录。此书卷前有《道德真经疏外传》,开列“见行注者”六十余家,其最后

  • 明皇杂录

    二卷。别录一卷。唐郑处诲撰。生卒年不详。郑处诲字廷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累迁工部、刑部侍郎,出为浙东观察使、检校刑部尚书、宣武军节度使。该书成于大中九年,有处诲自序。《

  • 固哉叟诗钞

    八卷。清高孝木(1649-1726年以后)撰。高孝木,字大立,号青华。浙江嘉兴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绩溪县知县。孝木虽年届四十始作诗,然罢官后放浪山水之间,故其诗洒落有清气,但深厚不足。本

  • 大元海运纪

    二卷。元时无撰人名氏。后为黄陂陈毅,从杭州丁氏秘抄本中录出。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未著录。是书本为《经世大典》中“海运”一门中的内容,但《经世大典》一书久已亡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胡香农从《永

  • 伤寒九十论

    一卷。宋许叔微(详见《类证普济本事方》)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

  • 史觿

    十七卷。明谢肇浙著。肇浙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博学能诗文。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有《五杂俎》、《滇略》、《方广岩志》、《长溪琐语》、《文海披沙》、《小草斋稿》等书。《史觿》摘

  • 龙飞纪略

    八卷。明吴朴撰。朴字华甫,昭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另著有《渡海方程》、《九边图本》、《医齿问难》等书。该书原名《征伐礼乐书》,后改今名,以追记二帝,故称龙飞。仿《通鉴纲目》体例,记明太

  • 省庵法师语录

    二卷。清释宝贤(?-1729)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

  • 仪礼管见

    三卷。清褚寅亮(1715-1790)撰。寅亮字搢升,号鹤侣,长洲(今江苏长洲)人,乾隆十六年(1751)赐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书首有王鸣盛序大抵称,治《仪礼》之人极少,盛传于世者只有敖继公之书。而敖

  • 重修胶州志

    四十卷。清张同声修,李图等纂。张同声字振之,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胶州知州。李图字少白,一字少伯,山东掖县人,清代后期山东著名的方志学家。曾任胶西书院山长,济南泺源书院主讲。山东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