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合
【源】 元时蒙古人姓。兀良合系元时部落,为成吉思汗五世祖敦必乃之属民,以部为氏(57,397)。今蒙古族仍有此姓(384)。【变】 亦译〔兀良罕〕(57)、〔兀良合惕〕(384)、〔兀良〕(61,397)、〔兀哴罕〕、〔兀哴孩〕(429)。明时改译〔兀良哈〕(384),至清改为乌梁海(23)。【布】 内蒙古巴林右旗中、南部有此姓(384)。【人】 速不台(亦作雪不台,或苏佈特),蒙古兀良合氏,从元太祖征里吉、钦察、金国等,常为军锋,定宗时卒,谥忠定(57,61,399)。
【源】 元时蒙古人姓。兀良合系元时部落,为成吉思汗五世祖敦必乃之属民,以部为氏(57,397)。今蒙古族仍有此姓(384)。【变】 亦译〔兀良罕〕(57)、〔兀良合惕〕(384)、〔兀良〕(61,397)、〔兀哴罕〕、〔兀哴孩〕(429)。明时改译〔兀良哈〕(384),至清改为乌梁海(23)。【布】 内蒙古巴林右旗中、南部有此姓(384)。【人】 速不台(亦作雪不台,或苏佈特),蒙古兀良合氏,从元太祖征里吉、钦察、金国等,常为军锋,定宗时卒,谥忠定(57,61,399)。
读音:Tángyáng【源】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阳(故城在今河北新河西),为堂阳氏(8,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於堂阳,为堂阳
读音:Bǎn【源】 春秋时郑大夫游昄之后,见《姓源》(17,63)。即眅。《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姓氏寻源》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游姓,系春秋时郑国大夫游昄的后代。”一作“
读音:Zhōngsì【源】 左伯之后有中驷氏,见《希姓录》(63)。《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希姓录》注云: “源于姬姓。‘太伯之后’。”太伯,当指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吴之始封君。
读音:Té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大全》(91)。辽宁沈阳、四川成都(91)、台湾彰化、高雄(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
读音:xìn【音】 又音申(Shēn)(17)。【源】 ①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之后有信氏,见《风俗通》(1,7,12,15) 。②或申氏讹为信氏(60)。【望】 魏郡(17,60,418)。【布】
读音:Kēzhī《姓氏词典》 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收载,其注云: “北魏时代北姓。即柯祗氏。”
读音:Lú'nú【源】 卢奴,县名,属中山(故治在今河北定县),是以地为氏(60,62,63)。【布】清时济阳(故城在今山东定陶)有此姓,见《广韵》(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
读音:Yóu【源】 春秋时晋人王良为赵简子御,食采于邮(故城或在今山西境内),号邮良,亦称邮无恤,子孙以邑为氏,见《姓考》(7,17,60)。【望】 临淄(17,21,418)。【布】 大陆(91)、
读音:Bēngní珞巴族姓氏。本部落名,或以部代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读音:Yù【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中国姓氏大全》(91)、《新编千家姓》(73)。山东淄博有此姓。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称: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