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nán

【源】 ①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60,62)。②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7,12,17,60)。③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12,17,60)。⑤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12,60)。⑥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12,17,21)。⑦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12,60)。⑧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180,181)。⑨朝鲜族姓。【望】 汝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 “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②《姓源韵谱》 云: “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 ‘南’ 字,长封荆州,号 ‘南赤龙’。” 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③郑樵则云: “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 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④郑樵又注: “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

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 战国卫有南又子; 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 明代有南元善; 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猜你喜欢

  • 白寘

    读音:Báizhì【源】 系自嬴姓,见《潜夫论》(5)。春秋时赵公族之后,见《希姓录》(63)。《姓氏词典》据 《希姓录》 收载,其注云:“源于嬴姓。系战国时赵国公族的后代。”

  • 烏濟奇特

    读音:Wūjǐqí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克什克腾(23,63)。【人】 乌济奇特噶尔玛,清正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从征吴三桂有功,授云骑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读音:mì【音】 ①河北故城、平山、灵寿一带秘姓,自古以来音倍(Bèi)。②亦音密(Mì)(62)。【源】 ①西羌人姓,为南安豪族(60,62)。②与祕同源(21,24)。【望】 南安(60,62),

  • 博勒特爾

    读音:Bólètèěr【综】 柯尔克孜族姓(429)。清乾隆年间迁入黑龙江富裕县,汉姓为郎(204)。柯尔克孜族姓氏。清乾隆年间由阿勒泰地区迁入黑龙江之富裕县。本部落名,或以为姓。后改为单姓。

  • 咸丘

    读音:xián qiū【源】 ①春秋时鲁大夫食采于咸丘(故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咸亭),以邑为氏(7,11,60)。②春秋时齐公族有咸丘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咸邱〕(17)。【望】 齐

  • 臘桑

    读音:Làsāng景颇族姓氏。为瓦切娃二十六大姓之一。《中国人姓名·景颇族》 有载,未详其他。

  • 多爾衮

    读音:Duōěrgǔn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爱珲城及索伦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開趙

    读音:Kāizhào历史上罕见 “复姓” (按: 今或称之为 “璧联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 “开” 引《朝野杂记》 云: “宋赵山,增姓为开赵山。” 既为“增姓”,原之赵姓并不废

  • 铎遏

    读音:duó è铎遏氏,宋襄公下大夫铎遏章。《左传》:晋上军尉铎遏寇。(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晋大夫有铎遏寇,当为铎遏氏所自出。(见《姓氏考略》)

  • 读音:Xiū【源】 有熊氏(即黄帝)各族有貅氏,见翦伯赞《中国史纲》(63)。《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简明中国通史》注云: “源于远古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系出有熊氏。”貅,当即貔貅,古代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