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ì

【源】 ①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9,11,21,60)。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7,12)。 ②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7,11)。当以国为氏。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 ③北魏时改姒先氏为姒氏(27)。又,北魏时渴侯氏后改为姒氏(6,21)。但据今本《魏书·官氏志》载,渴侯氏改为缑氏(27,70),并非改为姒氏。【望】 辽西(418)。【布】 陕西城固(383)、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人】 姒敬叔,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于鲍(21)。姒昂,明时蒲州人,正德举人,官通判(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四川之长寿、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先》、《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伯鲧之姓。鲧为尧崇伯,赐姓姒氏。其子禹,受舜禅为夏家,至桀而绝。杞国为姒姓之后。王莽时封夏后辽西姒丰为章功侯。” 《姓氏考略》据《论衡》注云: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姓。”“薏苡” 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为卵形,果仁白色,叫薏仁米,可供食用和药用。俗或称“药玉米”、“回回米”。吞薏苡而孕,传说而已,不足为训。仅供参考。②郑樵又注: “姒先之为姒。”“姒先”,或作 “似先”,高丽族姓氏,故此 “”则出自高丽族。

元代有姒庸道,陕州人,米脂知县; 明代有姒昂,襄阳通判。

猜你喜欢

  • 統嵆

    读音:Tǒngjī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嵆氏。嵆,亦作“嵇”。或作“统稽”。

  • 安陵

    读音:ān líng【源】 ①安陵,周时小国(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其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17)。②战国时楚王嬖臣封于安陵(故城在今河南郾城),是为安陵君缠(缠一作繵),子孙氏焉(60,62)。

  • 读音:Tǐng/Tiing【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 布楞都爾本

    读音:Bùléngdūěrbě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鲁特(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乌噜特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读音:pí【源】 见《万姓统谱》(15)。 【人】 椑强、汉时人,见《印薮》(15,21,24,62)。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源。汉代有椑强、椑朗。

  • 士季

    读音:shì jì【源】 春秋时晋大夫士蒍之后有士弥牟,别为士季氏,见《姓氏英贤传》(7,60)。一说晋士氏之子士季生渥浊,为士季氏(12,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 读音:Xiāo【源】 ①隋炀帝诛礼部尚书杨玄感,改其姓为枭,见《隋书本传》(9,15,17,60)。②唐武后则天改唐高宗之萧良娣姓为枭氏,见《唐书》(60,62)。【望】 巨鹿(17,418)。罕见姓

  • 敖漢

    读音:ohàn【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阿岱之妻为敖汉氏(260)。

  • 读音:chéng【源】 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武封为郕伯(郕国,故城在今河南范县境),后失其国,子孙以国为氏(7,12,15,62)。【变】战国时郕午仕赵,改为成氏(7,26)。【望】弘农(17,4

  • 读音:hé【源】 ①郃氏即合氏,以地为氏(60,62)。郃或即战国时魏邑合阳,故城在今陕西合阳。 ②北魏时改大莫干氏为郃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5,17,27)。【望】 平卢(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