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é

【音】 又音㜐(Yǐ)(15,21)。【源】 ①娥陵氏,女娲之臣,制都良管(乐器名),见《帝系谱》。娥姓当为其后(60,62)。②古夸娥氏之后(17)。③舜妃皇娥,其后有娥氏(9,15,21,60)。④源自鲜卑,分自拓跋氏,因事被黜,以名为氏(71,242)。一说,北魏代郡娥氏,当出侯莫陈部之太娥谷,以地名为氏(60,63)。【变】 一作鹅氏(71,242)。【望】 东平(17,418)。【布】 浙江开化(310)、萧山(209)、江山(325)、河南林县(343)、江西广丰(328)等地均有此姓。【人】 娥清,北魏时代北人,平东将军(17,21)。娥乔,明时福建闽清人,永乐贡士,任知县(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西之太原、吕梁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帝系谱》 云:“娥陵氏,女娲臣,制都良管,娥姓当为其后。” ②又云: “舜妃娥皇后有此 (娥) 姓。”③又云: “后魏代郡有娥氏,以侯莫陈部有太娥谷,以地为氏。” 代郡,当在山西外长城以南之大同、左云一带。

一音yǐ。

北魏有娥延; 北齐有娥永乐; 明代有娥乔,福建闽清人,永乐中任知县。

猜你喜欢

  • 訾娵

    读音:Zīzōu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注“訾”引《风俗通》云:“帝喾妃訾娵氏女……”后有訾氏,亦当有訾娵氏(訾氏乃訾娵氏之省),或作“訾陬”,又作“娵訾”。

  • 读音:fén【源】 见《姓苑》(15,21,60,63)。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zūn尊卢氏之后有樽氏。(见《路史》)《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尊卢氏之后有樽氏。”是“樽”、“尊” 同源。

  • 克孜勒

    读音:Kèzīlè【综】 裕固族姓。亦作〔克孜浑〕,或称浑氏族,属罗儿家部落,世居甘肃肃南康乐区,清末民初始采用汉姓洪(198)。裕固族姓氏。汉意为 “红色”。后或取其汉意“红”且谐汉姓“洪”而改

  • 读音:Yān鄢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妘姓。相传帝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周朝时封求言于鄢,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鄢命姓,遂成鄢姓。二是出自

  • 鹽見

    读音:Yánjiàn【源】 见《中华姓府》(63)。

  • 婆盧木

    读音:Pólúmù【源】 金时女真人部落,一作〔蒲卢买〕,其部在今黑龙江木兰境内布雅密河流域,以部为氏(426)。

  • 稿

    读音:Gǎo【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北京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喀爾喀

    读音:Kāěrkā【综】 蒙古族姓。源于元末时喀尔喀万户,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有此姓(384)。喀尔喀为蒙古六万户之一,共12部,其中内喀尔喀五部,外喀尔喀七部。元代蒙古族姓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

  • 读音:mián晋大夫食采绵上,子孙氏焉。(见《姓苑》)绵氏,晋大夫食采绵上,因氏焉。今大通监绵上县是其地。(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尔朱氏后改为绵氏;又尔绵氏亦改绵氏。(见《魏书·官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