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ì

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源于姜姓,齐国姜子牙之后有易姓。二是以地名为姓氏。武王伐纣时,姜尚任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武王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三是少数民族姓氏。彝族、水族、苗族等姓中均有易姓。

易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河北和山东。易姓在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等地。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清代以后,易姓主要在南方发展。

易姓历史人物有易雄,东晋长沙浏阳(今湖南)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舍生忘死而为时人所称。易延庆,宋代将领,继承祖位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易祓,宋代名臣,淳熙年间进士,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正直,生性仁慈,体恤孤弱,打击豪强。闲暇时常与儒生切磋文章道义。一生清贫,死后无入殓之财。百姓为他举办葬礼,悲痛相送。

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九位。


【源】 ①春秋时齐太公之裔、齐大夫易牙之后(6,7,9,11,12)。②古有易州(故治在今河北易县),以地为氏(60,62)。③明时云南临安府嶍峨县伽罗关巡检,元江直隶州新平县南硐巡检均为易氏(253)。④土家族姓(387)。【望】 太原、济阳(7,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汉族易姓人口90%。【人】 易雄,晋时长沙浏阳人,舂陵令(6,21)。


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干、宜丰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宜丰等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易,普通话音yì,亦为现行姓氏。较常见。音yā者,可能是宜丰一带方音,当与“”之yì姓同源,因方音异读而分流。)

另见“”(yì)条。

猜你喜欢

  • 甫奚

    读音:fǔ xī【源】 春秋时晋厉公大夫甫奚叔施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60)。【人】 甫奚置,春秋时晋龙骧将军(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姓氏英贤传》 云: “晋

  • 读音:biàn下辩,地名,在武都,当以地为氏。(见《姓氏寻源》)

  • 陈丰

    读音:chén féng帝尧陶唐氏,姬姓,母陈丰氏。(见《路史》)帝喾四妃陈丰,生帝尧,封于唐。(见《汉书·律历志》)

  • 佟雅

    读音:Tóngyǎ【综】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林产之妻为佟雅氏(260)。

  • 克烈

    读音:Kèliè/Kereyid,Kereyit【源】 克烈,辽金时蒙古高原上部落,游牧于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区域,信仰思脱里派基督教,《辽史》中与蒙古诸部概称阻卜,或达旦。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一部,一

  • 第七

    读音:dì qī【源】 系自妫姓。以次第为氏,齐诸田之后,见《潜夫论》(60,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潜夫论》云: “齐诸田后。”此亦“以次为氏”,出田氏。参

  • 呼郎嘎特

    读音:Hūlánggātè【综】 裕固族姓。贺郎格家、大头目家、罗尔家、曼台等部落均有此姓,世居甘肃肃南县。清末民初采用汉姓贺氏(198)。亦作〔霍尔勒〕。

  • 比史

    读音:Bǐshǐ【综】 彝族姓。属丁惹家支,又称沙玛(375),

  • 太伯

    读音:tài bó【源】 系自姬姓。周古公之长子让国季历(文王之父),为周之太伯,其后以为氏(12,21,60)。周古公即周太王,亦称古公亶父,初居邠,狄人侵入,迁于岐山之下,始国号周,后武王追封为太

  • 實寳禪

    读音:Shíbǎochán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哈剌、乌苏齐巴、汉台等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