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ēng

曾姓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氏,出自姒姓。夏王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国。后国灭,子孙后代遂用原国名“”为氏,后去邑(阝)旁为曾,表示离开故城。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苍山西北一带。西汉末年避乱迁入江西、广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川、河南、湖北已有曾姓居住。唐朝时期,曾姓遍布全国,成为中国著名大姓之一。元明时期,曾姓有渡海赴台湾者,进而远迁东南亚、欧美地区。如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为多。

曾姓历史人物有曾参,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顺著称,奉养父亲必有酒肉,撤下必请父亲允许,孟子称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曾巩,北宋文学家,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宋朝嘉祐年间进士,曾经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他是欧阳修的学生,也为王安石所赏识。其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是古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作品《元丰类稿》。

曾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五位。


【源】 系自姒姓。鄫为子爵国,沂州承县(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80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周襄王六年,莒灭鄫,鄫太子巫仕鲁,遂去邑为曾氏,见《世本》(4,6,7,17,60)。②京(104)、彝(130)、土家(387)、布依(131)、满(344)、苗、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鲁国、卢陵、东鲁(17,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曾姓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66%。【人】 曾参,春秋时孔子弟子(15,21)。【它】 台湾省曾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用曾根、曾我、曾山、曾田等日本姓,这些日本姓中乃含有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全部恢复原姓(65)。


现行罕见姓氏。今甘肃之酒泉市有分布。酒泉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按: 曾,作为姓氏多读zēng; “”之céng姓,可能因方音而异读,疑即zēng姓。或为zēng姓之分族。)

猜你喜欢

  • 奇斤

    读音:qí jīn【源】 北魏时蠕蠕别部有奇斤氏(12,27,60)。【变】①归中原后改姓奇氏(7,17,27,60)。②一作〔奇片〕(76)。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 歌滥

    读音:gē làn唐金徽州部落之姓。(见《唐书》)=55

  • 段才

    读音:Duàncái【源】 见《中华姓府》(63)。

  • 葛薩

    读音:Gěsà【源】 回纥九姓,其六曰葛萨,见《唐书》(60,62,63)。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唐书》 云: “回纥九姓,六曰葛萨。”

  • 万纽于

    读音:wàn niǔ yú远祖之在幽州者,世有部落。阴山之北有山,号万纽于者,弈叶居之,遂以为氏。(见《于烈碑》)

  • 驳马

    读音:bó mǎ后汉时有驳马少伯。(见《容斋随笔》)有驳马少伯者,素刚壮。(见《后汉书·卢芳传》)

  • 读音:Jiān【源】 见《中华姓府》(63)。【布】 北京、四川成都(91)、山东沂水(332)、安徽淮南(362)、浙江普陀(297)、江山(325)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临汾

  • 东关

    读音:dōng guān周时晋东关嬖五后。(见《风俗通》)▲〈汉〉东关襄,将军,封北亭侯。

  • 读音:Zhàn【源】 战国时滕文公闻孟子言古井之法,使战(即毕战)主其事。毕战之后有战氏;又或主战阵之官者,以官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亦见《姓苑》(11,21)。【望】河南(17,418

  • 太伯

    读音:tài bó【源】 系自姬姓。周古公之长子让国季历(文王之父),为周之太伯,其后以为氏(12,21,60)。周古公即周太王,亦称古公亶父,初居邠,狄人侵入,迁于岐山之下,始国号周,后武王追封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