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ò

莫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二是以地名为姓氏。据说上古之世,帝颛顼造鄚城,他的子孙有定居鄚城者,后人去邑旁(阝)为莫,以地名为姓。三是出自改姓,北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为莫姓。

莫姓主源有两支,北方一支发源于今河北任丘,两汉以前莫姓仅有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壮大。南方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江陵为莫姓世居之地。隋唐时期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并逐渐徙居广东。明初,莫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湖广填四川时,两湖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清中期之后,沿海莫姓有渡海赴台和远赴海外者。如今,莫姓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为多。

莫姓历史人物有莫邪,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大师。据说吴王命令莫邪的丈夫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妻子不知如何是好,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铁汁不流,以女子配炉神”。莫邪立即跳入火炉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雄剑为干将,雌剑为莫邪。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莫蒙,宋代官吏、学者。在太学读书时,其文名动京师。工诗,词尤婉丽。莫胜,明代书画家,工书画,善绘鱼。莫藏,明代学者、书画家。博学多闻,尤长于诗。著有《素轩稿》《五音字书辨讹》。

莫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六十八位。


【源】①古帝颛顼造鄚城(故城在今河北任丘北30里),后去邑为莫氏(60,62)。②其先楚人,以大为莫,故其官谓之莫敖,后以官为氏(7,11,17,21)。一说,春秋时楚大夫莫敖之后(9,62)。③莫系幕氏省文(12,60,62)。④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242)。⑤北周时扶州莫氏出自吐谷浑人(242)。⑥北魏时改莫那娄氏、莫多娄氏为莫氏,见《魏书·官氏志》(7,17,21,60)。⑦明时赐元人诺海齐姓莫名清(24)。⑧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舒穆哩氏后改姓莫(180)。⑨清时广西庆远府土司莫姓,始于宋朝(72)。⑩达斡尔族莫力登氏,汉姓为莫(189)。⑪鄂伦春族莫拉呼氏,汉姓为莫(190,191)。⑫锡伯族莫图里氏,汉姓为莫(201)。⑬瑶(118,119,225)、毛难(110,111)、仫佬(112)、苗(115)、水(124)、台湾土著(65)、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江陵、巨鹿、河南(7,17,21,60),巨野(418)。 【布】分布较广,约点全国汉族人口0.094%。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65%。 【人】莫珍元,汉时人,注《太公阴府》六卷(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峡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桂林、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蒙、瑶、锡伯、达斡尔、鄂伦春、彝、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邢子显 《三郡记》 注云:“以地为氏。颛顼造鄚,后去邑为莫。”“”,战国时为赵邑。其地在今河北任丘县北。②其据《广韵》 注云: “楚莫敖之后。”莫敖,楚官名,相当於中原之大司马。此当以官为氏,系出芈姓。③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后魏邢莫氏、莫那娄氏均改为莫氏。” (按: 查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邢莫氏”) ④或为幕氏所改。郑樵注云: “莫氏,即幕氏省文。” ⑤ 《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赐元人姓名: 诺海齐曰莫清。” ⑥壮族之莫姓,广西之环江有分布。或为谟姓所改。原意为黄牛,养黄牛者以为姓。⑦达斡尔族之莫姓,则由墨尔迪音 “哈拉”及其支属尼尔吉所改,盖取其 “哈拉” 之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⑧鄂伦春族之莫姓,则出自莫拉呼哈拉、莫日根哈拉,皆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字“” 而为单姓。⑨锡伯族之莫姓,则由莫图里氏所改,盖亦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得。注⑥——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唐代有莫休符,光化中融州刺史; 明代有莫如忠,松江华亭人; 清代有莫友芝,独山人。

猜你喜欢

  • 訛?

    读音:Éyī【源】 西夏人姓(31)。或即讹一氏。【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额伊〕(24)。【人】 讹��德昌,西夏时武功大夫(23,24)。

  • 达步干

    读音:dá bù gān与“达薄干”同。

  • 布蘇克

    读音:Bùsūk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西喇塔拉(一作锡喇塔拉)(23,63,180)。【人】 布苏克魁保,清蒙古镶白旗人,嘉庆间累官湖南提督(61)。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乃蒙八

  • 逄門

    读音:Pángmé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本地名,居者或以所居为氏。” ②《荀子·五霸篇》 有 “羿、蠭门”,逄门乃蠭门之省。人名,后羿弟,亦

  • 下軍

    读音:Xiàjūn【源】 春秋时晋栾黡为下军大夫,治下军,其支孙以为氏(6,12,17,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支孙因氏焉。

  • 莽古

    读音:Mǎnggǔ【综】①西夏人麻骨氏,清《续通志·氏族略》作莽古(24)。②清时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莽古氏(256)。疑系蒙古氏之异译。历史上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西)

  • 读音:duàn姞姓之后有断氏。(见《路史》)黄帝庶子姞姓之裔封于断,后以为氏。(见《姓考》)

  • 吞巴

    读音:Tūnbā藏族姓氏。本为房名,以为姓。未详其他。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 斛粟

    读音:hú sù【源】 见《孔至姓氏录》(7,24,60)。高车部人姓,疑即斛薛之异译(70)。【变】 后改为斛斯氏,见《孔至姓氏录》(7,24,60)。【布】 大陆有此姓(91)。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 湛師

    读音:Zhànshī《姓氏词典》引《元和姓纂》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