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诗词古文>胡旦生平

胡旦生平介绍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查看胡旦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简介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

  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胡旦生前一好友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最自信的状元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遵旨荐寇准

  真宗时拜吏部侍郎,后以病请辞,遵旨荐寇准以代已职。

轶事

  状元试卷

  胡旦以自己的卓越才干,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戊寅科高中状元及第。几个月后,他满面春风衣锦还乡。数年前,为崇尚圣德,浙江富阳地方的文武举子和秀才们进行了集资和捐助。兴建了一座“两圣词” 。在这座祠的正殿上,供奉了孔夫子和关云长的座像。两侧的立柱上准备写一副抱柱对联。可是上面写些什么呢?这些书生和武举人便发生了争论。文人认为上联应写孔夫子,下联写关云长。武举则认为上联应写关云长,下联才写孔夫子。究竟把谁放在前面呢?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争我吵,各不相让。

  就在这时,坐在靠边的一位中年秀才开口了:“诸位,大家这样争来吵去的,就是十天半月也争不出名堂来。听说山东才子胡旦中状元后衣锦还乡,我看请他来写最合适。”对胡旦的才学,大家是了解的,也是很佩服的。因此,这写抱对的人就这么定了。于是,造两圣祠的发起人赶忙修书一封,又派人乘船去山东接胡旦。浙江富阳到山东滨州相距千里。当人们找到胡旦并向他说明来意以后,胡旦也不推辞,便随船回浙江。进入富春江后,刮起了顺风,船工便不适时机地扯起了风帆,船便飞快地溯江流而上。

  船上的文人听到潺潺的水声,便情不自禁地拨弄起丝竹、吹起笙箫来。一时,江面上飘起悠扬的乐曲声。这时,胡旦站在船头上。他听着悠场的乐曲,看着前面有一只遥橹的小船,渐渐被扯着风帆的船赶上了,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了起来:

  逆水行舟,橹速(鲁肃)不好帆快(樊哙);迎风奏乐,笛清(狄青)怎比萧和(萧何)。 接着,聪明的胡旦又把话题引到“两圣祠”正殿两侧的抱柱对联上,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橹和帆都是行舟工具,但各有各的用处,缺少那一样都会给行舟带来不便。而笛声清而厉,箫声脆而远。依声入谱,方成悦耳之声。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原诸公深察这个意思。”大家一听,觉得胡旦说得在理,脸上都露出惭愧之色。打这以后,这些文人和武举子就不再为写抱对这事争吵了。再说胡旦一到富阳,便记他们陪同前往两圣祠。他先看了看正殿供奉的两圣,再看了看两侧的两根立柱,当即吩咐拿上纸笔。略一思索,便写下了这么一副抱对:

  孔夫子,关夫子,圣德威灵同传百世;著春秋,看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这副抱对写得好,好就好在把两个圣人的业绩,不分先后地包含了进去。 那些文人武举纷纷围上去一看,细细品味了一会儿,不由异口同声地赞道:“写得好极了,不愧为当今的高才!佩服,佩服!”

  该故事只能是故事了,太宗时期的胡旦又怎么能知道仁宗时期的狄青!

  玉壶清话

  胡大监旦知明州,道出维扬,时同年董俨知扬州,遇之特欢,截篙投橹以留之。一日,延入后馆,出姬侍列肴餗,其宴豆皆上方贵器。饮酣,胡谓董曰:“敝舟亦有衰鬟二三,容止玩饰,不侔同年之家,人生会合难得,或不弃,来日能枉驾敝舟数杯可乎?”董感其意,大喜。徐又曰:“上品珍器,贫家平生未识,可略假舟间以夸示荆钗,得否?”董笑曰:“状元兄见外之甚也。”亟命涤濯,以巨奁尽贮之,令送于舟。明日五鼓,张帆乘风,瞥然不告而行,不旬至杭州。薛大谏亦榜下性生也,首问胡曰:“过维扬见董同年否?”胡曰:“见。”又曰:“董望之材器英迈,奇男子也,然止是贪。”一日尊前,胡谓薛曰:“聊假二千缗,创立鉴湖别墅,鄞麾才罢,便当谢病。一扁舟钓于越溪,岂能随蜗蝇竞吻角乎?”薛不得已赠白金三百星,聊为钓溪一醉。胡顣颔领之,不为少谢。

  渑水燕谈录

  胡秘监学冠一时,而轻躁喜况人。其在西掖也,尝草江仲甫诰云:“归马华山之阳,朕虽无愧,放牛桃林之野,汝实有功。”江小字芒儿,俚语以牧童为芒儿。又尝行巨珰诰词云:“以尔久淹禁署,克慎行藏。”由是诸竖切齿。范应辰为大理评事,旦画一布袋,内藏一丐者以遗之,题曰:“袋里贫士。”

  胡秘监旦自知制诰落职,通判襄州时,谢学士泌知州事,尝因过厅饮酒,胡面赤发色,谢戏曰:“舍人面色如衫色。”胡应声曰:“学士心头似幞头。”胡时衣绯。事实类苑

  谢泌戏胡旦饮酒面赤曰:“舍人面色如衫。”笔谈

  夏英公镇襄阳,遇大赦,赐酺宴。诏有致仕高年,各赐束帛。时胡旦瞽废在襄,英公依诏旨选精缣十匹赠之。胡得缣以手扪之,笑曰:“寄语舍人,何寡闻至此?奉还五匹,请检韩诗外传及服虔、贾谊诸儒所解束帛戋戋贲于邱园之义,自可见证。”英公检之,果见三代束帛束脩之制,若束脩则十挺三脯,其实一束也;若束帛则卷其帛,屈为二端,五匹遂见十端,表王者屈折于隐沦之道也。夏亦少沮。湘山野录 靖按贾谊谊字似误。

  英公镇襄阳时,胡秘监旦丧明居襄,性多狷躁,讥毁郡政。英公昔尝师焉,至贵达,尚以青衿待之。一日谓英公曰:“读书乎?”曰:“郡事鲜暇,但时为绝句。”胡曰:“试诵之。”英公曰:“近有燕雀诗曰:燕雀纷纷出乱麻,汉江西畔使君家,空堂自恨无金弹,任尔啾啾到日斜。”胡颇觉,因少戢。

  杨庶几孜言,胡秘监退居襄阳,镵大砚以著汉春秋。书成,瘗其砚。每闻大臣名士卒,必作传以纪其善恶。然世不传。——《春明退朝录》

  胡大监丧明岁久,忽襄阳奏入,胡某欲诣阙乞见,真宗许之。既到阙,王沂公谓诸公曰:“此老利吻,若获对,必妄讦时政。”因先奏曰:“胡某瞽废已久,廷陛舞蹈失容,恐取笑于仗卫,乞令送中书问求见之因。”真宗令合门传宣:“送旦于中书,或有陈叙,具封章奏上。”胡知,甚憾之。至堂,方及席,沂公与诸相具诸生之礼,列拜于前,旦但长揖。方坐,沂公问曰:“丈近日目疾增损何如?”胡曰:“近亦稍减,见相公参政只可二三分来,人其凉德致此。”再问所来之事,坚云引对。内侍再传圣语,既无计,但言襄阳无书,乞赐一监,诸相曰:“此必可得。”急具札子奏,批下,奉圣旨依奏,乞见宜不允。——《湘山野录》

  交友故事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操刀宰天下

  胡旦晚年失明,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之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言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渑水燕谈录》

  宋人胡旦文词敏丽,早年颇有志向,出语亦惊人:“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果然于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第一。胡旦后来仕途上并不顺利,官至直史馆、秘书监而已。他是宋代重要史家之一,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真宗时曾任史馆修撰,晚年失明,闭门闲居。一日,史馆朋僚计议为某公卿修传。彼公出身微*,早年为屠户,以杀猪卖肉为生计。此节若为避讳,即有违史笔;而照实直录,又怕出言不恭。故左右踌躇而未能下笔。于是,请教胡旦。胡旦说,这容易,何不如此写来:“某公少时操刀之际,即示有宰天下之志……云云。”闻者莫不绝倒。

猜你喜欢

  • 路温舒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人(钜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温舒系河北广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传》有其传。

  • 吴涵虚

    字含灵,江西(今江西省)人。五代时道士。居南岳六、七年。好睡,经旬不饮食,俗呼为吴猱。素不能文,偶作诗,甚奇绝。后唐末帝清泰间卒,传为羽化升仙。或云有人于后汉乾祐间于嵩山见之。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六引《郡阁雅谈》。《全唐诗》存诗1首。

  • 王之望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郑之才

    郑之才,惠来(今属广东)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清顺治《潮州府志》卷五)。

  • 舒远

    远字仲修,号北庄,頔之弟也。尝与弟士谦随道原舆亲避寇岩谷,被掳执,道原正色叱贼,言甚厉,欲杀害之。弟兄执手争死,贼众皆感泣,俱释以全。道原《为苗民所苦歌》,即纪其实也。所著曰《北庄遗稿》。

  • 冯小青

    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 朱实莲

    朱实莲,字子洁。南海人。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清兵入粤,与陈子壮举兵,摄高明县事。城陷,死之。有《积雪轩集》。《明史》卷二七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四有传。

  • 太原妓

    欧阳詹游太原,悦一妓,约至都相迎。别后,妓思之,疾甚,乃刃髻作诗寄詹,绝笔而逝。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