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诗词古文>王珪生平

王珪生平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查看王珪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沈括将此事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人物生平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宋神宗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

  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

  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文学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猜你喜欢

  • 王谌

    王谌(423-491年),字仲和,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大臣,三国时期曹魏司徒王朗之后,东晋太子少傅王雅玄孙,护军司马王元闵之子。初为徐州刺史沈昙庆主簿,交好湘东王刘彧。刘彧即位成为宋明帝,除司徒参军,带薛县令,拜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转黄门侍郎。南齐建立,以冠军将军历任诸王长史。永明九年(491年)卒,年六十九。

  • 阎宽

    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玄宗天宝初任醴泉尉,后转太子正字。与李白相遇于坊州,白尝有《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国秀集》目录。阎宽有诗名于开元、天宝时,芮挺章选诗5首入《国秀集》,李白赞其诗“沉郁富才力”。《全唐诗》存诗5首。

  • 韦承贻

    京兆杜陵人,字贻之。韦博子。懿宗咸通八年进士,授校书郎。僖宗乾符中,官至主客、户部员外郎。能诗。

  • 高汝砺

    高汝砺(1154-1224)金朝大臣。字岩夫、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大定间,中进士,莅官有治绩。明昌中,章宗亲点为石州刺史。入为左司郎中,由左谏议大夫渐迁户部尚书。时钞法不能流转,汝砺随事上言,多所更定,百姓甚便。贞祐二年(1214),随宣宗南迁,授参知政事。历尚书左右丞、平章政事。累迁右丞相,封寿国公,忠厚廉正,规守格法,为相十余年,于朝政多有匡弼。屡上表乞致仕不许。正大元年死。

  • 郭钰

    (公元一三一六年至?年)字彦章,吉水人。生于元仁宗延佑三年,卒年不详,年在六十岁以外。元末遭乱,隐居不仁。明初,以茂才徵辞疾不就。钰生平转侧兵戈,为诗多愁苦之辞;著有静思集十卷,《四库总目》于当时盗贼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足补史传之阙。

  • 朱长春

     朱长春(1511-?)字大复,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常熟阳信等知县,官刑部主事。著有《朱大复诗集》。

  • 张博

    张博,从化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

  • 周起渭

    (1662—1714)清贵州贵阳人,字渔璜,又字棡野。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累官詹事府詹事。工诗,与姜宸英等齐名,又与史申义并称翰苑两诗人。

  • 雍裕之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侯寘

    宋东武人,字彦周。晁谦之甥。曾为耒阳令。高宗绍兴中以直学士知建康。有《懒窟词》,风格婉约,一时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