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诗词古文>刘处玄生平

刘处玄生平介绍

刘处玄,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随山派创派者,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其母去世后,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查看刘处玄的诗词古文

关中修炼

  大定九年冬天,王重阳率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四名弟子前往河南汴州。次年春天,王重阳在汴州逝世,遗命尚未悟道的刘处玄听从师兄谭处端的教诲。随后在马钰的率领下,四人将王重阳暂葬于汴州,接着前往长安和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道友和德谨、李灵阳,以及其早期弟子刘通微、史处厚和严处常。大定十二年(1172年),又在马钰的带领下,众人将王重阳遗体迁葬于终南山,并在墓旁结庐为亡师守丧。

  大定十四年(1174年)守丧期满,于中秋节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在秦渡镇真武庙夜话,这时刘处玄表示会以“斗志”为修炼方向。与同门分别后,刘处玄前往洛阳,混迹于处身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磨练自己的心性。

人物经历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归,赐名“灵虚”。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 简称随山派。

山东弘道

大定十六年(1176年),刘处玄返回家乡山东莱州武官庄,从此长期在山东弘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在武官庄兴建道观(后名灵虚观),并注疏《道德经》和《黄庭经》。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掌教马钰逝世,刘处玄与王处一合力办理他的丧事。次年,刘处玄在莱阳和登州主持斋醮时,信众目睹王重阳和马钰显灵。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谭处端逝世,刘处玄继任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

猜你喜欢

  • 刘孝威

    刘孝威(?~548)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名不详,字孝威。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官宦之家,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子、刘孝绰第六弟。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孝威以诗胜,三兄孝仪以文胜,故孝绰有“三笔六诗”之誉,气调爽逸,风仪俊举。初为安北晋安王法曹,转主簿。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孝威集》十卷,今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刘孝仪孝威集》。今存诗约六十首。

  • 张夫人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约代宗、德宗时人,吉中孚之妻。事迹散见《又玄集》卷下、《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存诗5首,断句6句。

  • 同谷子

    生卒年、籍贯、姓名均不详,唐末同谷山逸人。隐其姓名,称同谷子。天复中,昭宗避难凤翔,因直赴行朝,上书两卷论十代兴亡理乱之事。昭宗览其书数日,赐以酒食。何皇后暗遣秦王欲诛之,同谷子遂奔亡,因咏《五子之歌》以讽谕之。事迹见《鉴诫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七一。《全唐诗》存诗5首。

  •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孟棐

    孟棐,字仲良,号九龙山樵,有先莹在惠麓因家焉,兄弟皆出仕,樵独隐泉石事亲孝。

  • 从大

    从大姓未详。元诗癸集戊上有潘从大,宛陵人,不知即此人否。

  • 安广居

    安广居(1593-1644),字无旷,号廓癸,无锡安镇人,安希范长子,高攀龙女婿,崇祯六年举人,十三年副榜,有《率意吟》。

  • 冯惟讷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冯裕第五子。明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

  • 朱嘉金

    朱嘉金,字少溪,号曼翁。嘉兴人。诸生。有《臞仙吟馆遗稿》。

  • 张俞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