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姬
东汉颍川人。弘农王姬。王卒,归乡里,父欲嫁之,誓不许。后为李傕所掠,不屈从。贾诩以状白献帝,诏拜为弘农王妃。
- 韦孟
韦孟(前228?—前156),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
- 陶雍
陶雍(1123-1189年),初名乌禄,女真族完颜部人。他也被誉为“小尧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陶雍称帝后,下诏列数海陵王罪恶,废为庶人,并遣军切断了海陵王归路,进据中都。他外与南宋议和罢兵,内用各族人士为官,重兵镇压了契丹族起事,使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他还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科举、学校等文化事业,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场,使金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一时繁荣,成为金朝的全盛时期,女真族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蔡幼学
蔡幼学(1154-1217),寿64岁,字行之,瑞安新城人。1172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懿,病逝京都,归葬永嘉洋岙山。他是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的弟子,关系密切,学术观点相近,遂成为永嘉学派继承者。
- 周金
周金,本北方人,南宋定都临安后归宋,因称“归正人”。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金遣使通古议和,因周与通古早年有交,曾奉旨送通古返金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一。
-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陈宪章
陈录,字宪章,以字行,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梅花图》等。
- 邹缉
(?—1422)江西吉水人,字仲熙。洪武中举明经,授星子教谕。永乐中官翰林侍讲。三殿失火,诏求直言,上疏极言时政得失,于营建北京工役之重,居民迁徙之苦,僧道供养之盛,贪污剥削之酷,言之尤切,几得祸。官至右庶子兼侍讲。
-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