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的后部。《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即《灵枢经》。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见《本草正》。即龟版胶,详该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血满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儿科醒》:“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外感寒邪,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乌蔹莓之别名,详该条。
经络著作。日本·长滨善夫、丸山昌郎编于1950年,承淡安译于1955年。作者根据其在临床上发现的一位眼科病人,在针刺各经络的原穴时,所表现的感传现象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的走行一致,而得出了经络确实存在的结
①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②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③专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
见《金匮翼》卷五。即锡类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