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全身水肿。因水湿潴留于皮肤经络所致。多见于风水,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此法宣散水湿,兼清胃郁热,湿重加白术;恶风加
见《本草蒙筌》。即凤凰衣,详该条。
方书名。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孙真人海上方》。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1卷。书中列120余种常见病证的单验方,每方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现有《珍本医书集
即火力大而猛。发散取汗药宜用武火,不宜久煎。
①即肾阴,详该条。②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即肾经,见该条。③病名。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多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名肩髆、锨板子骨、琵琶骨。解剖学同名骨。为三角形扁骨,是上肢带骨之一。贴附于胸部的后外侧,其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
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在头部从手少阳三焦经分出,别走头顶,向下进入缺盆,历走上、中、下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