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六聚

猜你喜欢

  • 发耳

    病名。多由热毒邪火上炎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月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

  • 产后痹证

    病证名。因产后气血大虚,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袭入肌肤、经络、关节所致。以痛痹、行痹较为多见。治宜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方用荆防四物汤随证加减。产后痹证,正气甚虚,切不可过用辛燥之药。

  • 木通枳壳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木通、枳壳。水煎服。治泄泻不止,水谷不分,小便全无,小肠气滞者。

  • 脚目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 托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膝眼毒。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阳陵泉二穴处。证见焮肿作痛,溃脓较迟。脓液黄白者为顺;若不痛或流鲜血,或疮头渐多者为逆。治同外痈。

  • 四满丸

    ①《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蜈蚣二枚,炒芫花根五分,踯躅花四分,干姜、川芎、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

  • 麦粒团

    见《安徽中草药》。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阴虚黄喉

    病名。见《喉科种福》卷五。多由素属阴虚之体或内伤久病,肾阴虚损,虚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证见满口皆黄,但其黄如淡金,干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或兼腰膝酸软,唇红颧赤。或如久病痨瘵之人等一派阴虚于下,阳

  • 王馥原

    【介绍】:晚清医家。字清源。山阴梅溪(今浙江绍兴)人。十九世纪末(光绪年间)闻名于绍兴,尤长于妇科,撰有《医方简义》一书,主要论述内、妇科,而于妇科较详。

  • 咀片

    即饮片。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