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奶癣

奶癣

病名。①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疮、胎癣乳癣。多为禀性不耐,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其症初起形如粟米,散在或密集,疹色红赤,搔起白屑,其形如癣。无流水,称干,偏于风热盛;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则延及遍体,称湿,偏于湿热重。治疗:风热盛者宜清热祛风;湿热重者宜清热除湿。均可内服消风导赤汤加减或五宝散外治:干用润肌膏,湿用文蛤散。相当于婴儿湿疹。②女子乳晕湿疹,俗称奶癣。

猜你喜欢

  • 癫痫穴

    见督脊穴。

  • 外格

    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 经水

    ①喻人身经脉。《素问·离合真邪论》:“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②月经的别称。③《灵枢经》篇名。本文

  • 六合

    ①经别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的六对组合,故名。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

  • 乌痧胀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

  • 中溪

    古病名。见《时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伤寒嗽

    病证名。指寒邪乘肺所致的咳嗽。《类证治裁》卷二:“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加味麻黄汤。”《古今医鉴》:“伤寒咳者,脉紧,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一名伤寒咳嗽。详该条。

  • 瘈疭

    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即瘛疭。详该条。

  • 小儿紧唇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又名小儿唇紧、紧唇、紧唇疮、沈唇。指唇疮所致的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

  • 鸡头米

    见《中药材手册》。为芡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