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此其一为表证,一为里证,所当辨治不可紊也。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若因劳倦或气体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五柴胡饮补中益气汤;若阳邪陷入阴分,微兼内热而邪有不解者,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健,中气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温胃饮;若病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但当单培元气,不必兼散,宜五福饮归脾汤,或大补元煎理阴煎之类,察其阴阳,择而用之。若果阳虚,非用温补不可。”又:“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为寒热往来者,此以真阴不足,总属虚损之病也。然其阴阳微甚,亦所当辨。”本证亦可见于虚劳。《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参见虚劳发热条。

猜你喜欢

  • 旋转屈伸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成角畸形。如骨折发生旋转移位时,可将肢体的远折段绕着近折段纵轴进行逆向旋转,使之复位;有些近关节骨折发生成角移位时,可将该关节屈曲或伸直,使之复位。

  • 皮毛焦

    证名。指皮毛枯憔。出《灵枢·经脉》。多由经气不荣皮毛所致。《难经·二十四难》:“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 退热汤

    《兰室秘藏·自汗门》方。黄芪一钱,柴胡七分,生甘草、黄连(酒制)、黄芩、芍药、地骨皮、生地黄、苍术各五分,当归身、升麻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滓,食远服。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如身体无力困倦者,加麦门

  • 面青

    色诊之一。青为风之色,属肝。临床上主惊、主风、主寒、主痛。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带赤,为肝火;青赤晦滞,为郁火;青而带紫,为郁血、缺氧、中毒。青色多属凶险之色,忌单

  • 朴硝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皮硝。为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苦、咸,寒。入胃、大肠经。泻热,通便,软坚。①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入汤剂或开水溶化服,4.5~9克。②治小儿食积,外敷脐部;乳痈初起及哺乳

  • 时行之气

    即时气。参见时行条。

  • 拭目

    自我推拿方法名,即熨目。《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以两手中指……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 焠针

    即火针。《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

  • 黄干苔舌

    舌苔黄而干燥。若苔黄干而薄,均匀布于舌面,多为外感化热,初入里而热伤津液。若黄厚而干,虽无芒刺糙裂,亦属内有实热(见《伤寒舌鉴》)。前者宜清热生津;后者当泻其实热。

  • 产后积聚初起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积聚、因产后劳伤,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风冷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而致。……宜大延胡散。”(延胡、赤芍、木香、乌药、牛膝、寄奴、桔梗、厚朴、川芎、当归、香附、陈皮、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