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赵楷《百草镜》。为仙鹤草之别名,详该条。
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一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另一手高举过顶,掌面下覆,曲肘钩掌,目注掌心,舌舐上腭,鼻调匀。《易筋经》:“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巴豆叶之别名,详该条。
即肾气丸,见该条。
古病名。详见水毒条。
病证名。指经前三、五日,脐下作痛势如刀刺,或寒热交作,经血下如黑豆汁样。多因寒湿凝滞所致。宜温经化湿。方用温脐化湿汤(白术、茯苓、山药、巴戟、扁豆、白果、建莲子)。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
书名。10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一些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以求阐明要旨,书中删去林亿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
《瘴疟指南》卷下方。乌药、炒甘草各一两,香附三两。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治瘴疟,心腹刺痛。
见针灸大全条。
①背部两肩胛骨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②指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