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DU10。出《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别名肺底。属督脉。位于背部,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六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以及胆道蛔虫症,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三:“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踝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痒似虫钻。……治法同附骨疽。”
①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山扁豆之别名。②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地榆之别名。各详该条。
书名。明·陶华撰于1445年。1卷。本书主要是根据痈疽等病证及其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以供临床参考。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锁子骨即锁骨。多因跌坠、撞击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压之加剧,可有骨声,头倾斜于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折端移位者,治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无移位者,仅需固定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意思是说,上工在治疗疾病上要有90%的治愈率。《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上工治未病
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
五迟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二、三岁一般能说简单的语言,到四、五岁还不能说话者为语迟。言为心之声,肾脉系舌本,小儿先天肾虚,心气不和,为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后天脾胃亏损,津气不能上荣所致
又称吞酸、醋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详吞酸、吐酸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糯米藤,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