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2卷。
指悲哀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悲伤》:“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用加味参苏饮。参见善悲条。
见《滇南本草》。即法罗海,详该条。
临床上四种严重脉证。即: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指婴儿娩出。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介绍】:见李熙和条。
病名。生于踝部的流痰。证治参见流痰条。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