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全身水肿。因水湿潴留于皮肤经络所致。多见于风水,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此法宣散水湿,兼清胃郁热,湿重加白术;恶风加
即耳垂。形容耳垂之垂下如珠状,故名。
见《中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山枝根之别名,详该条。
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
病名。即上腭痈。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即温针灸,见该条。
即阴痒。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枸橘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