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得效方》卷三方。又名舒筋三圣散。延胡索、官桂、当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治血滞腰痛及挫闪;并治寒腿痛,或口眼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或加牛膝、桃仁、续断亦可。《证治准绳》亦有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熟地黄、生地黄、山药、茯神各三两,当归、泽泻、黄柏(盐酒炒)各一两半,山茱萸、枸杞子、龟板(醋炙)、牛膝、黄连、牡丹皮、鹿茸(酥炙)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介绍】:明医生。字汝南。安徽凤阳人。世业医,武尤精其学,治辄奏效。总兵周仕凤患急症重危,武命锉葱一束置脐上,以火熨之,即目开,又启其口,灌药一剂而愈。还曾设药局施药数载,全活甚众。兼能诗文,著有《青
【介绍】:见吴尚先条。
腹的上部,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灵枢·经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大腹水肿。”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崔彧弟子。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此乃血弱,更伤热物。譬如沟渠水干,天气无雨,久则臭也。身衰旧血少,新血不生,则臭如夏月腐肉。宜服龙骨丸(龙骨、海螵蛸、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芩、茯苓、牡蛎),兼服通瘀散
病名。多由瘟疫之毒中于心经而上炎于舌所致。疔生舌上,或红或紫,疼痛,如樱桃大,破后流脓出血。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外用紫雪散。参见舌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