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潮热

潮热

证名。指发热如潮汛之有定时。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张氏医通》卷三:“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幅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尫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气口脉滑,内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者,于伤食门求之。”《寿世保元·发热》:“论男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人参养荣汤;男子气虚,有汗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血虚,无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虚,无汗潮热者,以人参清肌散;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参见日晡发热、伤寒潮热等条。

猜你喜欢

  • 蒲槌

    出《本草衍义》。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 子脏

    即子宫。《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详女子胞条。

  • 伤寒补例

    书名。2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

  • 脉要图注详解

    见脉要图注条。

  • 月经

    名词。出《素女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

  • 物触

    指小儿心神受到拂逆而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古今医统》:“小儿随其心性,不可触逆;凡有所爱之物,不可强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气解散,神逐物近,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軃,状如中恶者,称为物触。”

  • 大椎骨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 金创瘈疭方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30卷。已佚。

  • 风热喉

    病名。多由风热外袭,致邪热壅塞肺系而成。《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风热而起,满口发细红点,根常淡白,舌下两边三四块,六脉洪紧。”治宜疏风清热、利咽。用六味汤加玄参、黄芩、栀子、花粉等。

  • 五疔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即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五种。白疔其根在肺,赤疔其根在心,黄疔其根在脾,黑疔其根在肾,青疔其根在肝。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色欲过度之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