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外感热病斑出发黑之证。由热毒炽盛所致。证属危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
即吐法。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蚘,蛔的异体字。详蛔虫条。
即蛔虫,详该条。
中医目录著作。日本冈西为人约编于1942年。本书著录我国宋代以前医学著作1869种,分为内经、运气、难经、脉经、五脏、针灸、女科、幼科、外科、口齿、眼科、养生、月令、按摩导引、房中、祝由、兽医、医史制
病证名。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得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黄瘕,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又名久疟全消方。威灵仙、醋莪术、炒麦芽各一两,何首乌二两,狗脊八钱,青蒿子、铅丹、山甲珠、醋鳖甲各五钱。为细末,用山药粉、饴糖各一两,水糊为丸,每服二至三钱,
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
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37)。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
①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②综合性医书。6卷。清·刘福庆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