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呃逆论》。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呃逆症。邪传半表半里,抑遏少阳者,症见身发寒热,呕逆作呃,脉弦大。治宜和解,用小柴胡汤。热邪结里者,症见内热口渴,唇焦便赤,脉沉数。治宜下热,用承气汤。
侍候帝王的医生。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
见《本草品汇精要》。为炉甘石之简称,详该条。
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发挥。书中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较浅近实用。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
偏枯的别称。出《素问·风论》。多由于风邪乘虚客于躯体的偏侧所致。《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参见偏枯、半身不遂条。
癥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扑,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
病名。见《外科问答》。多因饮食生冷、痰凝气阻而致。症为背、脊、手臂等处生瘤如豆,渐大如桃,无痛无痒,内有腐渣样物。即粉瘤。宜手术摘出为主。
病证名。简称注痛。注亦作疰,又名恶疰心痛。指感触秽浊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医学入门》卷五:“疰痛,卒感恶忤尸疰。素虚者,肾经阴气上攻,神昏卒倒,苏合香丸。痛引背伛偻者,沉香降气汤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九。指丹毒之严重者。详丹毒条。
病证名。指黑睛黄仁间积脓的病证。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又名黄膜上冲、推云、内推云。多因风热火毒,外伤失治等引起。证见黑睛与黄仁之间下份,出现黄色或黄绿色脓液,有明显之脓平面,头眼剧痛,羞明难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