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汉时期医生。对本草学及古代医经有所研究。
《外科传薪集》方。大黄三两,黄柏一两,黄连三钱,煅石膏二两,炉底灰少许。为细末,黄连水调敷患处。治风毒黄水疮。
见诊宗三昧条。
《金匮要略》方。天花粉、煅牡蛎各等分。为细末,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治百合病,渴不瘥者。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见《伤科汇纂·绘上用手法十四图》。详颊车蹉条。
人体部位名。指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上踹内。”
【介绍】:隋代医家,撰有《食经》三卷,已佚。《医心方》卷三十引用其内容十多条。
证名。出《素问·气穴论》。筋缩的别称。指筋脉挛急不舒。详筋缩条。
病名。多由风热邪毒犯肺所致。症见咽喉内生点如珠,故名。《喉科种福》卷四:“形如珍珠,红盘黄顶,散布于喉中,或纷见于口内。其痛异常,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以人参败毒散发表,大便结以防风通圣散外解内清。
【介绍】:清代医生。字本高。安徽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