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胡文涣条。
用滋养强壮、浓郁厚味的药物如熟地、山萸肉、兔丝子、枸杞子、龟胶、鹿胶等填补肾阴的治法。参见补阴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包括产后心包络痛、产后真心痛。多因素有宿寒,产后体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或气血大虚,寒搏于血,血与寒凝,伤及心经所致。血与寒凝,伤于心之络脉者,亦称心包络痛。
证名。指心中烦乱而闷者。多由下元精气不足或血虚阴火炽盛引起。《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证治准绳·杂病》:“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
【介绍】:见欧阳植条。
病名。见《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学院编)。由禽类血吸虫尾蚴侵入肌肤而成。多见于养鸭地区的农民,有接触秧田水的病史。以小腿伸侧常见,而陷于泥中的脚部则不发病。其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丘疹或丘疱疹,疱底绕以红
虚损病由上部脏腑发展到下部脏腑的病机。虚损是因五脏久虚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肺损开始,而损及心、胃、肝、肾,称上损及下;反之自肾损开始,而损及肝、脾、心、肺的称下损及上。《景岳全书·杂证谟》:“按
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素问·玉机真脏论》:“可汤熨及灸刺而去之。”
眼科病证。出《银海精微》。又名垂帘翳、垂帘膜、赤脉下垂。多由肺肝风热,脉络壅滞或椒疮失治所致。初起,黑睛上缘轮白之际有细小血丝,似帘垂向黑睛,血丝渐次向下延伸,变宽增厚,掩盖瞳神。赤丝尽头常有细小星翳
骨名。①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②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