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蛇啮

蛇啮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蛇咬伤。可分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前者危害不大,按一般外伤处理即可。后者伤后,局部逐渐红肿、疼痛,久则更剧,以至伤处起水泡,甚则发黑形成溃疡,出现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四肢无力、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呼吸困难;严重者,面部失去表情、舌强不能言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抽搐、血压下降、粘汗淋漓、头项软瘫不能自由,最后晕厥而亡。有毒蛇咬伤后,应立即在伤口近心端缚扎,以防毒素扩散,用药筒拔法吸尽毒汁。进而分型论治:1.风毒型(以神经毒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轻,但有头昏、眼花、嗜睡、昏迷、气急,严重者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应以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为主。用半边莲30克,野菊花白芷川贝母龙胆草白僵蚕各9克,蝉衣6克,全蝎蜈蚣各6克,甘草4克。煎服。2.火毒型(以血循毒症状为主):局部疼痛、血泡,全身皮下出血等,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用半边莲、鲜生地各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或黄连4克),赤芍、黑山栀、射干各9克,出血严重者加***3克,磨粉冲服。3.风火相兼型(以混合毒症状为主):具1、2两型症状,治宜解毒、清热、熄风、凉血为主。用半边莲30克、车前草、白芷、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大蓟白茅根各15克,蜈蚣、全蝎各4克。亦可及时用季德胜蛇药、或其它蛇药片内服及外敷;或用单味药雄黄、半边莲、蚤休等水煎服。如出现脑、心中毒症状与并发症严重者,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猜你喜欢

  • 升均汤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升麻、葛根、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紫草(或红花)、甘草。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渴。②《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人参芦、白术芦、茯苓

  • 斑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斑痧,头眩眼花,恶心呕吐,身有紫斑,痧在血肉,急用刮放。迟则渐入于里,必生变症。”宜清凉至宝饮等方。参见痧条。

  • 枳壳黄连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枳壳、黄连、甘草。水煎服。治积热咳嗽,热结大肠者。

  • 铁凉伞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 足太阳经病

    即膀胱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拨,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

  • 医经

    指中医的古典著作。①《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②后世有称《黄帝内经

  • 土瓜根散

    ①《金匮要略》方。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温酒送下,日三次。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痛,经一月再见者,亦治阴肿。②《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土瓜根、天花粉、炙甘草、枳壳(麸炒)各

  • 咽疮

    病名。《医学纲目》卷十五:“咽疮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系咽部生疮,色红黄,状如粟米,渐布满咽喉及口,久则变为紫黑色,饮食吞咽困难,身发寒热(《重纂包氏喉证家宝》)。属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用银

  • 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脉象。《诊家枢要》:“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 陈桷(jué 角)

    【介绍】:明代医家。字惟宜。安徽祁门人。曾学医于名医汪机,将汪机的弟子所录的汪机医案,编成《石山医案》(15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