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著。3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赵氏在治法上敢
【介绍】:参见苏敬条。
脉象分类之一。《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八里即微、沉、缓、、迟、伏、濡、弱八种脉。
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详该条。
《秋温证治要略》方。鲜生地黄三钱(入豆豉一钱半,捣),连翘、焦栀子各三钱,栝蒌皮、桑叶各一钱五分,鲜芦笋一两,郁金二钱,鲜竹叶十片。水煎服。治太阴秋温,服辛凉清解饮后,外邪已减,伏热外达,但热不寒,咳
正骨手法。适用于胸肋骨个别骨折及错位的整复。患者仰卧,背部垫高,令患者用力咳嗽或深呼吸,同时令助手下压腹部,医者下压突出的骨端,借“鼓气”的力将陷内的骨端或错位骨端鼓出,借以达到整复的目的。
经外奇穴名。见《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之尖端。主治便毒,穿踝疽等。艾炷灸3壮。
病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一作飧泄。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胃气虚阳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苦石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①《儒门事亲》卷四:“夫病疳利,米谷不化,日夜无度,腹中雷鸣,下利完谷出。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泻讫,一二日可服胃风汤,不愈则又可与桂枝麻黄汤,发汗则愈矣。”②即疳痢,详该条。